扬州市仪征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2 扬州市仪征市统计局

2002年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市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和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更加集中的精力推进项目建设,以更大的魄力推进城市建设,以更为认真的态度推进机关作风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完成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初步统计,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地方国内生产总值43.52亿元,增长13.8%。第一产业增加值6.53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7.96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9.03亿元,增长13.1%。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264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10.68:58.18:31.1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够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高;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少、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水平有待提高;城乡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

一、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农业7.92亿元,增长10.3%;林业0.22亿元,增长23.9%;牧业3.73亿元,增长4.6%;渔业0.47亿元,增长7.4%。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268865吨,比上年增长6.5%。油料总产量11108吨,下降22.2%。其中油菜籽9940吨,下降24%。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造林1340公顷,植树120万株,到2002年末实有林地6500公顷(含桑茶果),比上年增长10.2%。禽蛋总产量11493吨,比上年增长8.7%。蚕茧产量210吨,增长5%。全年水产品产量5500吨,比上年增长4.8%。其中,鱼类产量4820吨,增长5.5%;虾蟹类产量245吨,与上年持平。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改造中低产田2.4万亩,开挖扩浚当家塘180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5.6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24台,小型拖拉机12122台。全年机耕地面积达到25791公顷。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拓经济林果、茶园2万亩,新扩蔬菜1万亩。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63.3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83.7%。馋神食品公司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被列为省级地方标准,捺山牌、登月牌茶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利税1770万元,分别增长12.5%和11.8%。输出劳务人员7.3万人,增长14.1%。

农村改革进一步完善。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79万元。抓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化解债务9502万元,化解率达66.8%。全面实施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了1326座小型水利工程改制。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地方完成工业总产值7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完成工业增加值1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地方全年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0.78亿元,增长40.9%;集体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12.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2.69亿元,增长13.7%;私营工业增加值4.53亿元,增长23.2%;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0.02亿元,增长10%。农村工业增加值为3.84亿元,增长20.6%。大中型工业增加值为4.81亿元,增长9.6%。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11.1%;重工业增加值5.29亿元,增长21.6%。

工业结构调整有所进展。全年工业新产品产值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9%;高新技术企业产值3.43亿元,增长14.1%。列入统计的37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24种,下降的有13种。与上年相比,活塞环增长16.6%、交流电动机增长17.9%、铁合金增长50.4%、电线增长43.6%、玩具增长14.6%、铝材增长17.3%、变压器增长15.8%、水泥增长45.4%、塑料制品增长129.5%、纱下降0.9%、服装下降8%、合成纤维聚合物下降22.8%、布下降9.6%、自来水下降3.2%。

企业改制进一步深化。市纺机厂、链条厂等工业企业实现公转民营。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5.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产品销售率94.5%,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企业效益回升,实现利税总额22685万元,增长16.5%,其中利润总额7065万元,增加2054万元。企业亏损面25.9%,扩大2.7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5541万元,增长5.5%。新增8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全市通过认证的企业数已达56家。地方工业技改投入完成5.7亿元,增长39%。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01亿元,增长13.2%。全年地方完成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2.3亿元,增长20.6%。实现利税3781万元,增长37.3%,其中利润1313万元,增长38.5%。全年地方建筑业企业共承接647个单位工程;竣工526个,竣工率81.3%。全年地方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0万平方米。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一次交验合格率为67.9%。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17亿元,比上年增长45.6%。其中,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2亿元,比上年增长39.8%。在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4.29亿元,增长15.3%;城乡集体经济投资0.27亿元,下降54.4%;私营个体经济投资6.55亿元,增长95.5%;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2.91亿元,增长21.8%。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3.29亿元,增长9.4%;更新改造投资2.18亿元,增长8.9%;房地产开发投资3.17亿元,增长220.2%。

投资结构得到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29亿元,比上年增长59.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53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工业投资2.18亿元,水利业投资0.2亿元,文教卫体投资0.47亿元,交通运输投资0.51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完成宁通公路北侧辅道新城段、仪天线、仪圩曹线十二圩段、扬冶线高集段拓宽改造工程。完成110千伏浦西输变电新建工程,城网改造和二期农网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开工建设了十大城建工程,万年大道新建、真州东路拓宽改造、工农桥改造、北城河西路新建等工程相继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