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仪征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2 扬州市仪征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建设苏中县级强市”目标,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推进“三大建设”,克服了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地方生产总值50.63亿元,增长15.7%。第一产业增加值6.4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22.80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21.43亿元,增长12.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2069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8.9:61.2:29.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大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招商引资工作有待加强,项目储备相对不足;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城乡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等。

一、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农业6.64亿元,增长6.8%;林业0.47亿元,增长113.6%;牧业3.74亿元,增长6.6%;渔业0.49亿元,增长4.3%。

农业保持基本稳定。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主要农产品产量因自然灾害有所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36311吨,比上年下降12.1%,油料总产量9948吨,下降10.4%。其中油菜籽产量8797吨,下降11.5%。

林业、牧业、渔业稳定发展。全年造林2576公顷,植树160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9076公顷(含桑、茶、果),比上年增长39.6%。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40351吨,与上年持平;禽蛋总产量12091吨,比上年增长5.2%。全年水产品产量5563吨,比上年增长1.2%。其中,鱼类产量4621吨,下降4.1%;虾蟹类产量288吨,增长17.6%。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全年清理主要沟河34条72公里,衬砌骨干渠道29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5.41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18台,小型拖拉机11961台,联合收割机413台。全年机耕地面积达26000公顷。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年实现非农行业总产值80亿元,非农行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83.7%提高到87.6%。8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通过省级认定,基地覆盖面积达8.5万亩。席草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6个重点农业项目顺利实施,农业利用“三资”2.5亿元。2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2450万元,分别增长25%和38.4%。农村劳动力转移创历史新高,转移人数已达13.5万人(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比年初增加7000人。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税征管改革全面进行,推行了农业税大厅征收和约时定点征收,完善了减免办法,农民负担下降18.9万元,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地方工业总产值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完成工业增加值18.9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全年地方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0.71亿元,下降9.1%;集体工业增加值0.99亿元,下降10%;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97亿元,增长8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4.13亿元,增长53.5%;私营工业增加值5.25亿元,增长15.9%;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0.14亿元,增长6倍。农村工业增加值5.26亿元,增长37%。全年完成轻工业增加值6.38亿元,增长30.5%;重工业增加值6.81亿元,增长28.7%。全年工业用电量36296万千瓦时,增长21.7%。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工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化纤、汽车、化工三大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列入统计的34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23种,下降的有11种。与上年相比,塑料制品增长90.4%、服装增长34.9%、交流电动机增长33.7%、铝合金增长24%、变压器增长23.1%、电线增长16.2%、布增长13%、玩具增长10.4%、合成纤维聚合物增长3.7%、铝材增长2.3%、活塞环增长1.9%、纱增长0.6%、水泥下降25%、自来水下降0.8%。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44亿元,增长30.1%;产销率98.5%,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8015万元,增长20.9%,其中利润总额8847万元,增长26.4%。亏损企业个数比2002年减少了12个,亏损面下降8.5%。地方工业完成技改投入12.9亿元,增长112.5%。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16亿元,增长19.2%。全年建筑企业自行完成施工产值26.52亿元,增长27.9%。全年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93.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50.7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地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0亿元,增长86.9%。在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中,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8.76亿元,增长104.1%;私营个体经济投资6.89亿元,增长5.2%;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10.55亿元,增长262.5%。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6.45亿元,增长95.5%;更新改造投资3.27亿元,增长50.3%;房地产开发投资4.51亿元,增长42%。

投资结构得到改善。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39亿元,比上年增长9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52亿元,比上年增长98.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29亿元,比上年增长79.3%。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工业投资3.02亿元,水利业投资0.51亿元,文教卫体投资0.52亿元,交通运输投资1.28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沿江高等级公路一期工程投入1.3亿元,完成工程总量的50%左右,路基全线贯通。建成开发区道路9.3公里,铺设管道32.6公里。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建成十二圩110千伏变电所、开发区10千伏供电网和35千伏双回电路。城建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开工建设了十大类城建工程,万年路南段沿伸工程、泗源沟和胥浦河节制闸、盛成广场、青山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工程相继竣工。

村镇建设有序推进,新增小城镇建设面积41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建成投产项目26个,项目建成投产率59.1%;新增固定资产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