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广陵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2 扬州市广陵区统计局

七、   科技、教育

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创成全市首家国家级区域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20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项,与40多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2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52.4%。R&D经费支出1.65亿元,占GDP比重1.83%。申请专利270件,授权专利120件。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新创省级优质幼儿园6所、省示范校初中2所,省实验小学1所,汤汪乡创成市教育现代化乡镇。

八、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社区建设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圆满举行改革开放30周年暨建区25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开展“改革创新先进人物”、“十佳小康和谐人家”等系列评选,成功举办社区文艺节、邻里节等大型活动20多场,《狮子王》舞蹈荣获省政府“五星工程奖”。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综合改革,改造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文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成省“示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9.8%。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顺利通过省“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区中期评估,计划生育率98%以上。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建身设施实现全面覆盖,参加人数突破5万人。蝉联市运会金牌、总分双第一。

社区建设深入推进。全区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先进城区”称号,文昌花园社区创成全市唯一的“全国文明社区”,宝塔社区创成省级“和谐示范社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顺利推进,东花园等6个社区邻里中心挂牌成立,联合等5个村启动社区建设试点。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圆满完成,25个社区成功进行了直选,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年龄结构逐步优化,学历层次大幅提升。

九、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全面实施老城区街景整治,翻建背街小巷43条。成功实施沙北二村、集贤三村等四个老小区的整治改造,建成顾庄疏导点、整治大桥农贸市场。农村“通达工程”顺利完成,“碧水工程”深入推进,疏浚河道13条,完成土方65万方。新改建现代化垃圾中转场2座,新改建城市公厕12座,添置环卫专用设备40余台(套)。

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市容和环境管理标准》,对城市道路、街巷、小区实施分类等级管理。市容整治成效明显,取缔马路市场,规范店牌店招1100多处,文昌中路通过省级示范路验收。“两违”控管力度加大,查处违法建设案件1600多起,整治拆违2万多平方米。数字化城管平稳运行,结案率99.7%。环卫作业市场化深入推进,古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实行市场化保洁。城乡垃圾实现一体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80%以上。

环境治理有效推进。成功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30.35吨、二氧化硫排放48吨,拆除燃煤设施15台(套)。推行项目建设、竣工验收和运行后的排污监管,“三同时”执行率100%。组织编制南水北调东线水源涵养复合带生态工程方案,实施二桥奶牛场牛奶有机废弃物生物消解及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有所增长。2008年年末全区总人口为314334人,比上年增长2.8%;人口出生率8.6‰,人口自然增长率2.5‰。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全区在岗职工年均工资30975元,比上年增长1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比上年增长16.0%;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比上年增长15.0%。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精心构件创业就业辅导载体,深入开展就业再就业援助行动,全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扎实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村建设,新增就业岗位1.23万个,推荐就业3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80人,充分就业社区覆盖率达90%。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5300人,医疗保险新增2510人;居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分别新增6290人、2050人;被征地农民全面实行即征即保,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75%以上。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弱势群体落实了分类施保。社会救助实现城乡全覆盖,800多名低保边缘群体得到了及时救助,100多名无固定收入重残者享受按月生活补助。慈善救助制度化运行,全年慰问困难群众7000多人,累计发放救济金、慰问金突破1000万元。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