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宜良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卫生事业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扩大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提高了服务能力,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了新的发展。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了351269人,参合率达到了97.0%,2008年共报销496000人次,减免金额2106.14万元,“政府得民心、医院得发展、群众保健康”的“三赢”工作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各类卫生机构共计拥有病床位115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49人,其中医生人数达354人,全县医疗卫生软硬件和医务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更进一步提高,为群众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与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33个文化室的建设任务,新增农家书屋6个;举办春节系列文体活动、端阳花街节文艺活动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全面落实农村电影“2131”工程,完成电影放映1668场次;文艺创作及表演取得很大成绩;举办培训文艺团队11支,共辅导排练节目33个,培训人员567人,下乡辅导149天;举办文化市场经营户法规培训6次,参加培训人员700余人次,共审核、登记文化市场经营户486户。现有馆藏图书53188册,接待读者14187人次,借阅书刊17848册次。 体育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全县先后组织举办了“建设杯”职工运动会、元旦登山比赛、“迎奥运”首届运动会等21次不同项目、不同规模,上万人次参加的群众性健身、比赛活动。多项体育竞赛获上级表彰,在“鑫夕阳”杯全国气排球邀请赛中,宜良县老年人代表队获得亚军,在昆明市第六届农民运动会上取得四金、七银、八铜的成绩;参加2008年昆明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获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2枚;参加2008年昆明市中小学生国际式摔跤比赛,获金牌10枚、银牌11枚、铜牌9枚,参加云南省第六届老年排球赛,男队获第二名;承办并参加昆明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村委会)“迎奥运”农民篮球赛,宜良队获二等奖。 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在宜良县境内九个乡镇全部拉通光缆杆线网,总长822.66杆公里(其中今年新建86杆公里),圆满完成了41座“村村通”建设任务,有线电视用户达68850户,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用户数为5857户,超额完成了15个行政村的联网任务,数字电视平台、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完成,用户开发体系正逐步展开。宜良电视台今年共播出《宜良新闻》260期,报道本地新闻2080条。圆满完成县人大、县政协“两会”,旅游文化花街节,以及奥运会、残奥会等重大活动的录播、直播和转播工作,确保了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基本实现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9.3%和98.2%的目标。 九、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全县年末常住总人口达42.58万人,比上年41.84万人增长0.88%。年末户籍人口130300户,418220人,比上年增加2364人,增长0.57%,其中:非农业人口43193人,农业人口37502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62‰。 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94元,扣除物价指数后比上年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扣除物价指数后,实际增长8.03%。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2008年,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13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5%以内,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9793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438人(包含离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职工19302人,居民21773人 。 截止2008年底,全县享受定期定量生活补助的民政服务对象共有20701人,年发放各种补助金1600万元。全年发放临时困难救济金42.62万元,救济灾民1266户3699人,完成灾区民房恢复重建538户1319间,发放建房补助款174万元。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全年共救助57人,发放救助金40.8万元。扶贫开发扎实有效,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600人,低收入提高收入人数3780人。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8年完成造林绿化1.75万亩,县城周边面山绿化及昆石公路宜良段绿化成效显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6%。以“一江一湖”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阳宗海砷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到国家标准;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县城建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以上等级天气为365天,全年空气质量日均值达一级的天数为67天,比2007年增加30天,县城建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达综合二类区标准;年度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污染源普查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顺利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本年度地各项工作任务。 注:1、公报所列数据为年快报数,计算按可比口径计算; 2、年末常住人口数采用市返1%人口抽样调查数,户籍人口采用县公安局数据, 人口自然增长率采用县计生局数据。 二00九年三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