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滨海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八、社会事业 科技工作得到加强。全县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星火项目4项,实施省级科技发展及开发计划1项,实施市级新产品开发计划4项。科技进步在工农业生产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全县R&D经费占GDP比重为0.2%。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拥有普通中学36所,在校生74012人;小学104所,在校生64649;各级各类幼儿园210所,在园儿童16240人;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生348人。素质教育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县高考成绩喜人,2005年被各类高校录取学生达3366人,高考录取率达61.22%。 文化、广电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影放映单位29个,文化馆(站)16个,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文化、社区文化和文化产业建设取得新突破,在去年被国家授予“中国楹联之乡”称号之后,又被国家授予“中国诗词之乡”称号。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3万户,有线电视村297个,对县城老城区进行了网络升级改造。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医疗条件不断改善,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显著,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49个,卫生工作人员205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19人;拥有病床1156张。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拥有369个村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2%。农村改水新增受益人口8万人,超额完成了省定的任务。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高。全县青少年运动员在市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70枚,其中金牌11枚。全县共举办县级运动会7次,参赛人数达500人次,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全县围绕“五年再建一个新城区”的目标,从科学和谐、集聚人气、功能配套、提升品位出发,基本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第三轮修编前期工作。市区实现铺装道路面积119万平方米,建城区园林绿化面积316公顷。县自来水公司综合生产能力4.5万吨/日,全年供水量807万吨。2005年全县全社会用电量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9%;顺利完成了110千伏化工项目集中区变电所、35千伏通输变电所工程的施工建设工作和35千伏罾淮线、滨通线、通獐线等线路架设工程。全县电网管理工作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年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总投资达1.69亿元;全县列入工业污染达标排放工作考核的工业企业共19家,完成环境治理项目22个,主要污染物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当年投产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全县建成烟尘控制区18.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8.6平方公里。全县在上年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之后,正在向创建“生态县”目标迈进。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09.04万人,比上年净增0.4万人,人口出生率8.41‰。人口死亡率5.03‰,自然增长率3.38‰。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1559元,比上年增长11.7%;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0元,比上年增长1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60元,比上年增长10.8%;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3297元,比上年增长14.7%。县城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6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2.03平方米,人居环境质量明量提高。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2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3.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4.3万人,全年发放失业保险基金972万元。 2005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在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为:资源要素约束加剧,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加重;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县乡财政压力仍然很大;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城乡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