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3-27 沈阳市统计局

教育

完成1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累计已建成104所,覆盖了90%的乡镇。完成100所城乡幼儿园改建和449所学校、4506个班级的“班班通”建设,职业学校开始迈上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征程。到2009年末,全市普通高等院校 40所(含独立学院9所)。招收本、专科学生9.8万人,在校生34.2万人,本、专科毕业生8.3万人。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1.32万人,在校研究生3.5万人,毕业研究生1.0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5%。普通中学334所,在校生31.6万人;普通中专41所,在校生7.1万人;职业高中52所,在校生3.2万人;技工学校37所,在校生1.96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小学校482所,在校生34.3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0%。

文化

举办第七届沈阳艺术节。评剧《我那呼兰河》连续夺得三项国家级赛事的金奖第一名;承办第九届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杂技演艺集团被评为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全年开展基层文化活动2.33万次,参加群众达1500万人次。承办了全国少年儿童校园剧大赛和辽宁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等重大群文活动。建立图书流动站点278个。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东北文博会,共吸引境内外800余家文化机构参展,签约额达330亿元。

卫生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建和改扩建35所乡镇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72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到2009年末,全市卫生机构1771个(不含村级卫生组织)。其中,医院179个;卫生院12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94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9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0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5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5个;卫生监督所14个。年末实有病床3752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9699人,其中执业医师18615人,执业助理医师1688人,注册护士19655人。

体育

成功举办2009世界女子9球世锦赛,成为我国第一个主办世界女子9球锦标赛的城市。沈阳体育健儿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为辽宁体育代表团夺得12.5枚金牌、15枚银牌、10枚铜牌,居全省前列。大力实施“健身促和谐工程”。成功举办了沈阳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为全市500个村屯配置了篮球架和乒乓球台,更新107套健身路径器材。新建国民体质监测分站11个、配置监测器材11套。到2009年末,全市体育人口达375万人。加强体育彩票的管理和服务,全年完成体育彩票销售额4.76亿元。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279.5万人,其中职工189.1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和7.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07.5万人,增加32.9万人;失业保险123.5万人,减少2.2万人;工伤保险163.2万人,增加10.4万人;生育保险226.3万人,增加51.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38.5万人,参合率99.3%,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50元。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大学生参加居民医保,实施农民工医疗工伤综合保险。

全市7.1万户、13.4万人享受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保障金2.98亿元;4.7万户、9.6万人享受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保障金7927万元。6945户、1.6万人享受了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3605户、8383人享受了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对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城市医疗救助0.99万人次,累计救助金额138万元;农村医疗救助6.5万人次,累计救助金额2640万元。

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月1095元,比上年提高132元。失业保险金人均支出标准为每月506元,提高34元。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市区和开发区700元,三县一市600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县一市每人每月280元,其他区每人每月340元,均比上年提高4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县一市每人每年1600元,其他区每人每年2100元,均比上年提高300元。

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5个中心城区示范性区域养老中心,新建和改扩建12所农村区域性中心养老院,新建100个示范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10个街道阳光之家,为45万老年人发放乘车优惠卡,为全市2.3万户空巢特困老人免费安装应急呼叫系统。到2009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158个,床位18634张,收养各类人员23133人。

全年福利彩票销售突破11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4亿元,全年共募集慈善资金1505万元。

四、人民生活

人口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8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全市户籍人口716.5万人,增长0.4%。户籍人口中,市区人口512.2万人,县(市)人口204.3万人;农业人口252.1万人,非农业人口464.1万人。人口出生率7.30%。,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08.2;人口死亡率7.13%。,下降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17%……计划生育率99.07%。

就业

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05.2万人,比上年增长0.8%。在岗职工99.7万人,增长1.0%。其中,国有经济单位57.2万人,减少0.1万人;集体经济单位5.8万人,减少0.5万人;其他经济单位36.7万人,增加1.6万人。在岗职工产业分布,第一产业0.7万人,增加24.4%;第二产业40万人,增加0.3%;第三产业58.9万人,增加1.2%。年末离岗职工11.8万人,减少3.2万人。

全年实现实名制就业25.05万人。10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建设24个创业基地,扶持创业带头人2581人,16222人带动就业。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93人,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3.4万人,普惠制就业培训12.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6.6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938万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4%。

居民收支

2009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0元,增长9.1%;人均消费支出16447.79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8752.87元,增长9.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07.73元,增长7.0%。

居住水平

城镇住宅建设投资810.7亿元,比上年增长9.7%;新建成住宅1099.9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1075.7万平方米。全年新建经济适用房91万平方米,完成2250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9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3平方米。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