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泰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泰州调查队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统筹做好保增长促民生各项工作,经济向好态势不断增强,民生持续得到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5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第一产业增加值133.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936.56亿元,增长14.4%,其中工业增加值825.35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580.76亿元,增长15.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1:56.7:35.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49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5197美元。 地方财力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343.84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8.62亿元,增长37.1%,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1.4% 、41.9%和23.0%。财政总支出256.15亿元,增长39.7%。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68.86亿元,增长39.6%。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城乡社区事务、环境保护、文化体育与传媒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分别增长54.3%、54.4%和88.4%。 物价水平稳中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下降0.3%,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5升3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分别比上年增长0.5%、0.6%、0.4%、0.5%和0.7%,交通及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下降1.0%、0.4%和2.8%。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多形式促进充分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全年实施各类培训40万人次,净增城镇就业人员5.4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0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2.9%,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企业运营较为困难;转型升级的任务还非常艰巨,经济结构偏重、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等不同程度存在;经济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规模还不够大,重大储备项目还相对较少,外贸出口增速回落;中心城市功能不够完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改善民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还较大。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向好。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9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10.22万吨,增长3.2%。其中夏粮112.18万吨,增长6.4 %;秋粮198.04万吨,增长1.5%。棉花总产量1.60万吨,油料总产量11.73万吨。强化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万亩,新增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50个。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新增龙头企业10家,农业利用“三资”40亿元。 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全市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2.30万亩,年末森林覆盖率16.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2.31万吨,增长5.3%;禽蛋总产量9.29万吨,增长0.2%;牛奶总产量3.21万吨,增长10.3%。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14万公顷,增长5.6%。水产品产量28.63万吨,增长18.9%;其中淡水产品28.55万吨,海水产品0.08万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800公里,改造农村桥梁460座,改厕7.7万座,疏浚河道3923万方。继续推进全面小康“十百千”工程,新创市级全面小康先行村250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行政村基本实现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工业技改财务发生数737.6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145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23.74亿元,增长27.9%。其中轻工业978.59亿元,增长24.1%;重工业2745.15亿元,增长29.3%。工业出口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555.00亿元,增长16.5%。 企业效益逐步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销售收入3569.33亿元,增长29.0%;利税总额417.53亿元,增长43.7%;利润总额244.25亿元,增长60.3%。全市亏损企业246家,比上年下降15.5%;亏损企业亏损总额4.18亿元,下降12.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90.8%,比上年提高43.3个百分点。 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支柱产业产值2360.42亿元,销售收入2270.81亿元,利税286.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30.3%和46.9%。其中,机电产业产值1554.06亿元,增长37.4%;化工产业产值536.03亿元,增长11.1%;医药产业产值270.33亿元,增长20.2%;机电产业中船舶产业产值522.93亿元,增长46.2%。 建筑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建筑施工企业680家,从业人员56.02万人。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17.32亿元,增长17.1%;承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739万平方米,增长9.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860万平方米,增长8.3%。 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6.20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64.20亿元,增长28.9%。第一、二、三产业投资21.26亿元、652.03亿元和492.90亿元,分别增长28.6%、28.9%和30.4%。民间投资857.9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6%。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23.88亿元,增长10.8%;商品房施工面积1091万平方米,与去年基本持平;商品房销售面积407万平方米,增长34.5%;商品房销售额159.94亿元,增长43.0%。市区新建经济适用房30万平方米,落实租售并举保障房源350套、廉租房源272套。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2.14亿元,增长25.9%;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85.22亿元,增长17.4%;其他行业零售额2.53亿元,增长3.0%。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市市场零售额344.67亿元,增长20.1%;县以下市场零售额125.22亿元,增长15.2%。 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中,化妆品类、中西药品类、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1.1%、22.5%和26.8%。市区居民消费支出12163元,增长10.7%,其中居住类、交通和通讯类、医疗保健类分别增长18.8%、19.6%和22.1%。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5657元,增长11.5%,其中家庭设备用品类、居住类、文化教育娱乐类分别增长23.8%、28.0%和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