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科技、文教、卫生和体育 加大科技项目建设力度,争取投资突破千万元大关。2009年全市向国家、省上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15项,其中科技部18项,省科技厅97项。批复立项和结转科技项目48项,争取项目资金突破千万元大关,达到1076万元,较上年增加349万元,增长48.8%。受理市级科技进步奖励申报项目33项,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项目19项,其中一等奖4 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4项。推荐10个项目参加全省科技进步奖评审。认定登记计划外合同60项,合同交易额6500多万元。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一是宣传推介秦剧《百合花开》成果丰硕。《百合花开》作为定西市舞台艺术的品牌,以较好的名次荣膺了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开创了我省市级剧团获此殊荣的先河,实现了定西市舞台艺术的新跨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二是“非保”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市已基本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分布状况、文化价值及主要传承人,列入县级名录158项、市级名录119项、省级名录17项、国家级名录2项。三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主办、承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华诞--定西市书画精品展”,展出优秀作品100多幅。举办了“定西市赴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书画展”,选送作品1502件,入选836件,颜重鼎、田向农二人三件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陇西县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央视鉴宝走进陇西--甘肃陇西首届古文化艺术节,在安定区和临洮县分别开展了“众普”民营博物馆和马家窑彩陶博物馆免费开放日的庆祝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市各级文化单位举办文艺演出150余场次,书画展览交流90余次。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推进,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2009年全市“村村通”建设任务安排在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四县区,共完成“十一五”第一阶段2496个站点建设任务,覆盖农户47618户约20万人口。2009年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0.14%;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29%。二是有线电视通达乡镇工程继续扩大。2009年,各县共新增架设光缆210公里,使有线电视延伸覆盖到68个乡镇5.72万户,通达人口约为18万人。三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良好。市广电局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82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放映情况不断加强监管、协调,已完成电影放映任务22596场次,达到全市行政村电影放映覆盖率100%和全年放映任务完成率100%的“双百”目标,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放映任务。四是广播电视宣传格局逐步完善。在上级部门支持和市广电局、市广播电视台的争取努力下,定西人民广播电台于2009年9月8日正式播出,结束了定西市没有市级广播传媒的历史,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媒体布局。市县两级广播、电影、电视等影视公共服务职能从结构组成上趋于完善。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市教育工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统筹教育资源为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创新步伐,切实强化教育管理,着力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至年底,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2043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在校学生5100人;成人高校1所,在校(册)学生5820人;普通中专4所,在校学生10795人;成人中专5所,在校学生1008人;职业中学19所,在校学生25623人,职业初中1所,在校学生45人;高级中学15所,完全中学32所,独立初中13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6所,小学1607所,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81902人、165013人、270568人;特教学校1所,特教阶段学生928人;幼儿园111所,在园幼儿31065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32120人,其中专任教师30674人。一是全面开展“两基”工作回头看,查漏补缺,控辍保学。2009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7%,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12%,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0.13%。二是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学校65所,其中普通高中9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2所,幼儿园42所,其它各类培训机构10个;教职工782人,其中专任教师703人,在校学生13205人。三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2009年全市有33883人参加了普通高考,本科上线7376人,比上年增加1607人,增长27.9%;其中有2062人被重点院校录取,比上年增加438人,增长27%,有3人被北大录取,2人被清华大学录取,4人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全市共录取新生17345人,比去年增加3566人,增长25.9%,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本科录取人数首次超过了专科录取人数。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有6619人13692科次,毕业人数608人,其中本科386人,专科222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卫生工作围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中医药工作为重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统筹兼顾,全面提升卫生工作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2009年,全市共有233.5821万农民参合,参合率91.32%。已为97.05万名参合农民补偿22721万元,其中门诊补偿752483人,补偿2200万元;住院补偿170384人,补偿20095万元,住院补偿比例达到52.59%,以户为单位住院受益面达到30.65%。二是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作进展顺利。2009年,全市选派86名专技人员参加支农工作。支援全市的医疗队员共192人,受援单位包括56个乡镇卫生院、4个县医院、2个中医院、1所县妇幼保健站和1所县级疾控中心。开展讲课、培训座287次,培训业务人员7082人次,手术402次,诊疗病人13925人次,医疗队员出诊552次,利用闲置设备31台件,开展新项目37项,巡回医疗119次,覆盖服务人群13024人次,健康教育宣传183次,受教育群众29147人次。三是依托项目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扩大内需项目共下达96个(第一批80个,第二批9个,第三批7个),总建筑面积72533平方米,总投资14674万元。灾后重建项目,2009年共下达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项目41项(第一批35项,第二批6项),总建筑面积15.07万平方米,总投资28440.82万元。 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全市完成和在建体育项目12个,项目投资4000多万元;有3个集体、3名个人被评为新中国体育发展60年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市举办各级各类群众体育活动66次,参与人数达到28万多人(次),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新高潮;在省级以上竞技体育大赛中夺得4金、7银、11铜,成功创建“国家田径中长跑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所;全市体育彩票发行创新纪录,发行量达到2300万元,预计全年将达到2500多万元;成功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为全市体育事业更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体育项目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全市各级体育部门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以项目建设作为带动全市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载体,在“四个一”工程实现“一乡一站”(一个乡镇建一个文体活动站)的基础上,“一市一馆”(市区建成一个体育馆)、“一县一中心”(一个县建成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村一场”(一个行政村建一个标准篮球场)等方面建设有新的突破,全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6万多平方米,体育基础设施逐渐实现改观。二是群众体育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16万人;有省、市级传统体育项目学校40所,有各级各类体育协会72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956人(其中国家级3人,一级44人,二级455人,三级1454人),各类健身活动站点74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个,学校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施标率达到100%,达标率达到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