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沙湾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县委九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民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速度和效益、生产和需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06年第二产业比重再次高于第一、三产业,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据统计,2006年沙湾县生产总值完成416807万元,比上年增长15.1%(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723万元,比上年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147684万元,比上年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139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为31.1:35.4:33.5。全年城镇安置就业人员4021人,完成计划的134%。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235名。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 二、农业 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9723万元,比上年增长8.3%。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业化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支部+协会”工作取得进展,全县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协会)87个,培育农民经纪人188人。农民非农产业增收领域进一步拓宽,外出务工16926人,人均实现劳务创收458元。全年全县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207436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87785亩。受政策引导和市场的影响,棉花、小麦、番茄面积大幅增加,玉米、黄豆、花生等作物面积减少。粮食作物完成262811亩,增加2245亩,其中小麦面积148161亩,增加7922亩,玉米面积96434亩,增加1648亩,黄豆面积11890亩,减少7276亩;油料作物面积31640亩,增加8523亩;棉花面积640941亩,增加138390亩;番茄面积55656亩,增加3640亩。 畜牧业生产较为稳定。主要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年末牲畜存栏头数818998头(只),比上年增长1.9%。肉类总产量38602吨,比上年增长4.9%,畜产品商品率73%,羊毛产量2359吨,增长5.6%,禽蛋产量8301吨,增长3.0%,牛奶产量48760吨,增长16.1%。 渔业生产有所下降。水产品总产量958吨,比上年下降1.64%。 林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900亩,比上 年增加105亩,增长1.1%。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稳步提高。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大中型拖拉机6989台,增长15.5%;小型拖拉机12288台,下降2.9%。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新修防渗渠145公里,新打机井61眼。全县高新节水灌溉面积全年完成50722亩,比上年增加15482亩,增长4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04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1.1%。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5756.4万元,比上年增长39.4%;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8243.6万元,增长24.1%。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3684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县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93万元,税金总额518万元。房屋施工面积177201平方米,竣工面积143373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800万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城镇完成投资66398万元,农村完成投资31427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9022万元,农村集体完成投资2567万元,农村私人完成投资14386万元。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投资继续得到加强。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市场需求旺盛,消费日趋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96.4万元,比上年增长15.6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39694.4万元,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460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9%和10.7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41427.4万元,增长15.6%,餐饮业完成11577.5万元,增长16.1%。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6372.7万元,比上年下降29.1%,主要是在出口产品中,大宗产品番茄制品出口量比上年下降。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营运货车1219辆,营运客车799辆。全年完成货运量521万吨,比上年增长12.8%,货运周转量43630万吨公里,增长14.2%;客运量752万人,增长6.8%,客运周转量24970万人公里,增长13.5%。 邮电业务总量完成4331万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完成687万元,增长25.1%;电信、铁通业务总量完成3644万元,下降1.2%。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8000门,下降13.1%。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1951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7357户(小灵通用户14049户),乡村电话用户24594户。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30.3部/百人。 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全年旅游收入6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37万人次,增长6.5%。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势强劲。全县地方财政收入18611万元,比上年增长30.7%,全县地方财政支出38040万元,比上年增长30.3%。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4711万元,比上年末增长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4992万元,增长6.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2527万元,下降1.8%,其中农业贷款8127万元,下降73.5%。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128.8万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财险保费收入783.8万元,增长14.7%,寿险保费收入5345万元,增长37.6%。 八、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事业健康发展。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基本建立健全。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电影公司、文工团各1个。全县15个乡镇场全部建立健全了文化站、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15个乡镇场建立了文化广场。县直机关单位有文化活动场所31个。全年各乡镇场举办文化活动63次。2006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5%。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县共有幼儿园22所,在园幼儿4158人,比上年增加68人。共有小学32所,在校学生17818人,比上年减少343人。共有中学13所,在校学生16671人,比上年增加40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