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州和硕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
2005年全县住宅施工面积79612平方米,竣工面积59195平方米。 2005年我县投资项目中较大的项目主要有新硕人造板发展公司生产线扩建、龙驹宾馆、明珠供热有限责任公司供热设施扩建、水利局农田水利建设、建设局市政工程、交通局乡村道路建设、冠龙果汁有限责任公司、宝鑫大厦、丁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扩建、中学实验楼、龙驹广场、瑞丰高效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葡萄汁厂、居民抗震安居工程、明祥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双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等。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05年市场销售平稳发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9.3万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县的消费品零售额4019万元,增长1.5%;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3020.3万元,增长4.1%。餐饮业零售额2638.7万元,下降6.2%;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86.8元,增长0.5%。 全县有个体工商户2110户,从业人员3250人,注册资金6550万元;私营企业71户,从业人数1089人,注册资本24976万元。 2005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0.3%,增加0.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持平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完成货运量51万吨,增长4.1%;货物周转量101万吨公里,增长3.1%。完成客运量20.8万人,增长22.4%;旅客周转量1890万人公里,增长14.5%。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80万元,增长17.6%。年末固定电话17343户,其中:农村电话11458户,城镇电话5885户。移动电话28000户,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1037户。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为部25.44/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部41.03/百人。全县居民用交换机总容量已达到25976门,邮电支局所9个。 2005年我县全年旅游总收入3536万元,增长1.4%,接待旅游人次19.36万人次,增长24.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下,全年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501万元,同比增长12.7%。地方财政支出13141万元,同比增长29%。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12月份全县金融机构完成各项存款余额54875万元,增长1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月末余额43505万元,增长22.2%;完成各项贷款余额34923万元,增长6.3%,其中:农业贷款11002万元,增长50.3%。存贷差扩大为19952万元,占到存款总额的63.6%。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县保费总收入1930万元,比上年下降5.9%;其中财产险330万元;人身险1600万元。全县赔款、给付总额达734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财产险赔款为330万元,人身险赔给付达404万元。 八、科学技术、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全县实施重点科技项目10项,安排科技三项费用137万元,投资10万元完成了乡镇的科技服务联网工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已达40个,293人,农业专业技术协会29个。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50余期,受训人员达1万余人,发放科技资料2万余份。农村科技、科普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国际认证企业达5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普通中小学学校20所,其中中学6所,小学14所;中小学在校生近11000人;幼儿园5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4所,在园儿童817名;全县共有教职工1124人,其中汉回族教职工681名,维族教职工235名,蒙族教职工208名;全县校舍总面积达5.69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共投资360万元,修建了龙驹广场。举办文艺演出40余场,投入资金20余万元,到场观众达5万人次,特别是以“欢腾龙驹、和谐和硕”百日文化广场活动,更是极大的丰富了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全县现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文化站6个;有汉、维、蒙藏书5.5万册。 共有有线电视转播台1座,无线电视发射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以上。有线电视用户7180户,有线电视主干线长184公里。2005年全县共播出广播新闻3960条(汉、维、蒙三种语言),电视新闻1560条。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个,卫生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院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40张;乡镇卫生院6个,甲级卫生室21所,覆盖率100%,儿童“四苗”接种率达95%以上。全县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9人,其中:男性46人,女性83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全县举办县乡体育比赛25场次,参赛人数达1万多人,投入资金15万余元。成功承办了自治区2005年沙滩排球赛、第二屇东归那达幕大会,举办了元旦冬季长跑比赛、老年健身操比赛、“五一”篮球赛、“十一”篮球赛等大型体育赛事。 十、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及环境保护 据县公安局2005年户籍统计资料显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2.23‰,死亡率为5.98‰,自然增长率为6.25‰。全县年末总人口达68247人,比上年增加789人,总户数23357户,比上年增加978户。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2500人,未落常住人口人6511人;少数民族为21793人,其中:蒙族5507人,维族9610人,回族6076人。县属年未人口44520人,总户数14450户,少数民族人口18853人。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平稳。农牧民人均收入4426元,比上年增加382元,增长9.4%。 在岗职工工资稳步提高,全县在岗职工人数为7387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8469.2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1388元,比上年增长10% 2005年末,我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员达4950人,征缴养老基金1075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52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102万元;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000人,征缴基本医疗保险费510万元;发放社会养老保险金1579万元,支付失业保险金25万元,支付基本医疗保险费252万元。农村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4765人,征收医疗保险金73.8万元。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共投入环保资金4228万元,城市居民使用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91%,城市生活垃圾的集中填埋修理率达到100%,城市空气质量全年I、II级天数占8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水厂出水质和用户水质均符合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率75%,河流水质一类占100%。 2005年全县有敬老院2个,床位30张,收养孤寡老人10人,安置残疾人13人就业。发放救灾救济人数993人,资金30万元,优待军属49人,烈属1人,优抚金额22.4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