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阜康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阜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克服市场需求不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调优农副产品价格和企业产品结构,围绕率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战略,积极加大投入,拼搏奋进,扎实苦干,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一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社会各项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高速增长,总体形势好于预期。全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5.14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3.72亿元,增长7.9%;第二产业16.56亿元,增长21.8%;第三产业4.86亿元,增长12%。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分别为14.8%,65.9%,19.3%,其中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为12.9%,第二产业贡献率72.2%,第三产业贡献率14.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大农业产业层次不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农业生产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2003年粮食的种植面积是阜康历史上最低点,“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生产更需要稳定。企业改制中的深层次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如改制私营企业后,职工养老、医疗卫生、失业保障、住房公积金等的统筹金的提取问题。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二、三产业亟需大的突破。 二、农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引进能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农民收入取得了阜康市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全年农林牧渔业产业产值不变价实现24944.79万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13190.32万元,增长7.2%,占农林牧渔民业的比重为52.88%,上升0.69个百分点;林业产值902.9万元,增长35.7%,占的比重为3.62%,上升0.8个百分点;牧业产值10536.08万元,增长2.1%,占的比重为42.24%,下降1.53个百分点;渔业产值87.49万元,减少28.95%,占的比重为0.35%,下降0.17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8万元,增长38.2%,占的比重为0.91%,上升0.21个百分点。按现行价格计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2384.49万元,增长17.7%,增加值达到28287.62万元,增加值率为54%。 种植业经过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2003年增加高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夏播、复播、套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7.7%),全市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共达到36.05万亩,比上年增加1.46万亩,增长4.2%,粮食作物17.98万亩,减少1.25万亩,减少6.5%,其中制种玉米4.83万亩,增加0.82万亩,经济作物13.17万亩,增加0.33万亩,经济作物棉花的播种面积扩至2.99万亩,比上年净增1.68万亩,增长1.28倍;制酱番茄0.93万亩,净增0.26万亩,增长38.8%。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71961吨,比上年减少16.02%。其中:小麦25085吨,减少6.8%;玉米40499吨,(含制种玉米19473吨),减少15.9%。油料3599吨,减少25.1%。棉花2194吨,增长85.9%。蔬菜产量157796吨,增长38.1%。其中工业用西红柿34301吨,增长37.15%。由于2003年制种玉米、棉花、蔬菜的市场价格大大高于2002年,制种玉米的收购价格平均每公斤上升到2.2元,普通玉米价格平均每公斤1.1元。籽棉的收购价平均每公斤达到5.5元,蔬菜农民直接销售价平均每吨达到500元,特别是棉花价格较之往年平均每公斤提高2元多,2003年这三种大宗农副产品种植,顺应市场需求,播种面积大,产量高,三种作物产生的总产值合计达到17583.65万元,比上年净增6025.55万元,增长52.1%,占现价农业总产值的比重67.5%,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在大力发展畜牧业政策的推动下,种植业作物玉米的秸秆都成了紧俏物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畜牧业发展计划的实施,畜牧产品企业在阜康落户,推动了阜康畜牧业加速发展。年末牲畜存栏36.75万头只,比年初增长1.97%。全年肉产量达16547吨,增长5.4%。奶产量7312吨,增长56.9%。禽蛋产量2100吨,减少5.4%。羊毛(绵羊和山羊)产量561吨,增长1.4%。 渔业由于养殖成本高,渔业生产停产或减产,2003年全市水产品产量208吨,比上年下降35%。 林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在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引导下,阜康市继续扩大林业生产规模。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171公顷,比上年净增1140公顷,增长56.13%,育种育苗161公顷,比上年净增31公顷,增长23.85%。 乡镇企业效益,2003年由于关闭了一批产值低、资源浪费大的小煤矿(共168个),在连续几年高速增长之后,首次出现滑坡。全年实现现价产值34006万元,减少7.6%,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819万元,比上年减少1.2%,实现增加值10881.9万元,减少0.74%,实现利润1121.8万元,减少21.7%。 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开发项目的支持下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大中型拖拉机483台,增长1.9%;小型拖拉机3932台,增长0.3%;化肥施用量(折纯)4493吨,减少13.3%;农药101吨,增长9.8%;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522吨,增长37.7%,地膜覆盖面积达到6012公顷,增长2.9%。年末有效灌溉、旱涝保收、机电排灌面积合计达到51.87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一)工业 按照“工业强市”的目标,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引进了特变电工、八一钢铁、众和股份等企业集团,加大对天龙矿业、铜镍冶炼等原有大型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煤电铝冶炼一体化产业,有色金属和贵金属冶炼产业,煤电化工一体化产业,煤焦产业,石油天然气后续精细化工等五大产业,初步建立了以煤电铝冶炼为代表的产业群,形成了建设高耗能工业园区的构想,由于大型工业集团的入驻,骨干企业的规模扩大,快速拉动了阜康工业经济的增长,2003年工业企业的产值和经济创历年最高水平。2003年阜康地区(不含兵团、准东地区),实现不变价产值74929万元,其中自治区属单位完成了14027万元,下降4.4%;州直单位完成20190.2万元,增长157.2%;市属单位完成40437.7万元,增长2.3%。增减相抵后,地区不变价产值仍然比上年增长21.5%。 按现行价格计算,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0.4亿元,实现增加值32385万元,较上年增长27.83%,增加值率达到31.1%,从经济组织类型分组看,国有及500万元以上非公有企业中独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227.2万元,增长22.8%;有限责任公司完成4793.5万元,增长47.9%;股份有限公司完成9271.6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