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阜康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77335.9万元,比上年增长64.4%,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65952.2万元,产品销售率达到100.23%,利润总额实现6985.3万元,增长30.95%,利税总额实现11281.7万元,增长33.9%,全市国有及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的亏损面由上年的4个减为3个,减亏面为25%,亏损企业亏损额54.1万元,比上年减亏276.5万元。资产负债率62.6%,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 (二)建筑业 2003年,阜康市建筑企业进一步完善内部经营机制,提高工程质量,不断适应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变化,克服“非典"期间给施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筑企业施工产值迅猛增长,但整个行业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尽如意。2003年建筑业全年实现施工产值8326万元,比上年增长44%。施工房屋面积15.1万平方米,增长21.2%,其中新开工面积4.26万平方米。施工工程个数46个,增加7个,其中新开工工程个数31个。存在的问题是拖欠工程款严重,2003年末达1599.89万元,工程结算收入全年只3398.45万元,下降35.9%,利润总额为负94.78万元,亏损企业增至2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主体呈多元化,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入驻,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崛起,给阜康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271万元,比上年增长39.7%。其中国有投资14672万元,下降18.8%;有限责任公司完成35241万元,增长1.64倍,股份有限公司完成8480万元,增长42%,私营投资3139万元,增长57%。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全部投资中投向农业的投资6642万元,比上年增长119.8倍,投向工业43243万元,增长46.7%;投向建筑和批零贸易、社会服务业等其他第三产业的共11647万元,比上年增长18.1%。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47326万元,增长87.7%;更新改造投资10747万元,下降22.2%;房地产投资3459万元,增长50.7%,城镇工矿企业私人建房投资累计完成800万元,下降32.5%,农村集体投资939万元,增长68.6%。 全市施工项目44个,新开工29个。外省投资项目6个,完成投资9602万元,占总投资额的15.2%。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迅猛增长。全社会客运量293.5万人,增长18.8%,旅客周转量25650.4万人公里,增长60%;货运量达到5177万吨,增长16.3%,货物周转量41007.1万吨公里,增长8%。 邮政电信移动通信业务高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共完成5244万元,增长49.8%。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国家4A级天池风景名胜区座落在阜康境内,2003年6月底,“非典”疫情禁令解除以后,异常火爆,加之2003年冬季游宣传力度加大,项目服务增多,游客和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2003年全年旅游人次11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8%,旅游收入2.02亿元,比上年增长74.1%。 六、商业贸易 社会消费品市场逐渐趋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5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39178万元,增长9.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0%,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16790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增速快于城镇2.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44988万元,增长6%,餐饮业9350万元,增长13.6%;其他1450万元,增长2.1%。 七、税收、财政、金融、保险 税收大幅增长。2003年税收加大征收力度,两税完成39155万元,比上年增收9752万元,增长33.2%。 财政收支高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118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30.4%,比上年增收3527万元,完成预算的144.3%。地方财政支出14571万元,增长21.9%,完成预算的92.7%。 金融运行保持健康平稳发展。金融机构努力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改善服务水平,支持辖区经济建设。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0724万元,较年初增加43741万元。其中:企业存款25035万元,比年初增长3287万元;居民储蓄存款98938万元,比年初增加31874万元,是各项存款中增加最多的一项。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115706万元,比年初增加17901万元,其中:短期贷款82171万元,比年初增加10489万元,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25212万元,比年初增加3150万元。 保险业加速发展,行业竞争激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阜康分公司全年总收入3476万元,比上年增长34.2%,比上年减0.8个百分点;中保财产全年保费收入400万元,减少2.4%。 八、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大力实施“科技兴阜”战略,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制定了《阜康市2003——2007年各类人才培训规划》,加强财政对“科技之冬”的支持力度,共培训农牧民42000人次。加快“数字阜康”建设,实施了“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试点项目,建立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乡镇及部分部门局域网和宽带网建设。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3年投入资金3461万元,续建和新建了17个项目,完成了市一中实验楼、市二中综合教学楼等13个项目工程。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成立了厦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阜康学习中心,建成北大附中远程教育合作示范学校。完成了14所学校(点)的撤并工作,学校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全市共有各类学校60所,在校学生22013人,专任教师1946人。其中普通中学生8835人,小学生9991人,高中入学率达到64.8%,初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年内全市考入大中专学生854人,升学率为85%。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了全疆一流的县级新华书店,启动了青少年健身训练中心,开展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文体活动,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设施投入加大。2003年“非典”疫情阴影笼罩全国,阜康市政府本着对全市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先后投入40万元,建立防冶体系,同时争取自治区传染病医院改扩建项目资金165万元,购价值205万元的医疗设备。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阜康市地方环境保护与建设投资力度达到17845.2万元,主要对环境进行治理。对南部山区原始森林进行严格保护,实施了三工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成了西台子万亩人工喷灌围栏草场一期工程。又与新天集团合作在以“三路两滩”为重点的区域,造林5.9万亩,在北部荒漠实施了75万亩荒漠灌木林保护工程和41.6万亩天然草场围栏工程,整个阜康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被列为全疆惟一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