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州且末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2010-03-19 巴音郭楞州且末县统计局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年,全县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加强三个基础,抓好八个重点,实现两个突破,走好一条路子”的“3821”发展战略,出台了《且末县畜牧业发展规划》、《且末县发展草业规划》,围绕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国民经济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表现更具活力,农业生产发展趋好趋快,工业生产发展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市场消费渐趋活跃,财政金融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国民经济呈现前慢后快的增长态势。一是经济总量继续扩大,迈上3亿元的新台阶。据初步测算,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186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是进入新世纪时期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454万元、4693万元和1272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5%、-6.1%和13%。二是人均GDP跃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79元,比上年增加520元。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45:15:40,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上升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4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深度不够,特色经济优势欠突出;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缓解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欠账多,现有财力难以弥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尚有多种困难,需要上下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今年以来,全县继续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全县农业生产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2003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9204.51万元,同比增长19.9%。全县种养殖业结构日趋合理。已由粮经二元结构向草经粮三元结构发展。农业生产运行的主要特征:一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由上年的45.4:24.1:23.9:4.7调整为今年的68.7:3.8:18.9:0.3。二是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有新的进展。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36千公顷,同比减少1.38千公顷,下降12.5%。受播种面积减少的影响,粮食总产量减少8687吨,为22336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6.87千公顷,同比增长26.9%;其他作物播种面积为0.93千公顷。同比增长116.3%,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去年的50.4:45.9:3.7调整为35.9:56.5:7.6。三是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造林0.59千公顷,其中退耕还林0.52千公顷(含红枣)。四是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5512.5万元,同比增长24.4%,肉类总产量6201吨,同比增长9.2%,年末年末牲畜存栏数为36.32万头(只),同比增长7.4%,能繁殖的母畜23.05万头(只),同比增长14.8%,出栏头数为24.28万头(只),同比增长1.67%,出栏率为72.4%,商品率为52.5%。

乡镇企业发展良好,据县经贸局统计,全县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3354万元,实现增加值1156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6%和4.9%。

扶贫攻坚取得较好成效。2003年通过实施对口帮扶,解决了农牧区特困人口4073人的温饱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萎缩。2003年我县工业企业虽经多方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恢复生产,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工业生产依然出现了近3年来最严重的滑坡,全部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738万元,同比下降22.6%;实现工业增加值1285万元,同比下降15.7%,是近3年来的最低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2003年水泥产量为5638吨,同比下降55.5%,原煤7214吨,同比下降35.3%,发电量1539万千瓦时,同比下降14.2%。

2003年资质等级四级以上建筑业总产值2010万元,增长45.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5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对全县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在四号住宅小区、源泰矿业、昆仑苇业、商贸玉石城等重点项目的有力带动下,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2558万元,较上年增长8.1%。

五、交通邮电、旅游

2003年客运总量8万人,货运量11万吨,客运周转量576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4%,,货运周转量1333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7%。邮政业稳步发展,电信、移动通信网络进一步扩大。2003年邮电业务总量为695万元,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10600户,增长18.6%,移动电话用户年内新增390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445户。

旅游产业快速崛起。全年共接待中外旅游者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万元。

六、国内贸易、旅游业及对外经济协作

2003年市场销售摆脱低迷态势,逐步回升,渐趋活跃。今年市场销售经历了由“低迷—回升—活跃”的过程。表现出先抑后扬趋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83.1万元,同比增长15.1%。其特点:1、农村销售额增速快于城镇。城镇销费品零售总额6535.1万元,增长7.7%,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2348万元,增长41.8%,农村比城镇快34.1个百分点。2、各种行业全面增长。批零贸易业消费品零售总额6167.5万元,增长10.1%,餐饮业零售额751.7万元,增长32.1%。

对外经济协作成绩显著,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2003年成功签约项目5个,签约资金达2.294亿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运行健康有序。一年来,全县财税金融部门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线,优化财政收入和信贷投放结构,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财政形势积极向好,财政收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1672万元,在州地税局核减收入任务3200万元的情况下完成计划的108%,完成财政支出18179万元,同比增长19.5%。二是金融运行健康有序,支持经济力度增强。一年来,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达到31050万元,比年初增加8918万元,贷款余额17384万元,比年初增加3040万元。

保险事业发展良好。全县保费总收入340万元,比上年增长0.2%。全县赔款、给付总额达211万元,比上年增长54%。

八、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加。全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181万元。科技扶贫力度加大,科技创新有所突破。全年实施科技研究项目30项,实施“科技兴州”项目1项,投入资金10万元;州级科研项目1项,投入资金3万元,全年组织县级科技成果鉴定29项,其中获得县级科技进步奖2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