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州若羌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2006年是我县完成 “十五”计划、为“十一五”规划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主动适应客观环境的新变化,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各项工作扎实、稳健、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以展新的面貌呈现出良好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据初步核算,2006年若羌县国民生产总值(GDP)48921万元,按现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增幅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94万元,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17589万元,同比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5738万元,同比增长14%,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1.88%、35.95%、32.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240元,同比增长15%。 城镇就业形势良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人数为3549人,职工平均工资为8199元。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586人,比上年增加130人,同比增长3.76%,其中国有单位职工为2616人,比上年减少55人,同比下降2.1%,城镇集体企业单位职工97人,比上年减少2人,同比下降2%;其它企业职工为836人,比上年增加150人,同比增长21.8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经济总量特别是工业规模不大,企业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增长乏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增收多元化稳定格局还未形成;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困难;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等。 二、农业 今年以来,全县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立足若羌实际,继续加快推进“两大战略”、“促进三大开发”,保持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种植结构逐步优化。2006年,累计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下同)20214.65万元,比上年增长35.72%,实现农业增加值10064.18万元。其中:种植业完成总产值14893.86万元,增长45.18%;实现增加值7622.52万元;林业完成总产值464.56万元,比上年增长3.27%;实现增加值233.84万元;牧业完成总产值4396.97万元,比上年增长27.23%,实现增加值1984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2006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045.16元(2005年是4342.58元),比上年增加702.58元,增长16.18%。 全县共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6.89万亩,较上年增长23.92%。粮食生产下降。粮食作物面积1.8万亩,较上年下降25.93%,其中小麦1万亩, 较上年下降33.33%。粮食总产达到6863吨,较上年下降28.15%。棉花面积4.45万亩,增长81.63%,棉花总产为5780吨,同比增长71.36%;玉米面积0.8万亩,较上年下降13.04%,甜瓜面积0.56万亩,甜瓜产量为7200吨,同比下降1.75%;蔬菜面积0.05万亩,下降16.67%。饲草饲料面积达到 0.03万亩,同比下降33.3%。 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6年我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继续推进“畜牧发展年”活动向纵深发展,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全县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县年末牲畜存栏头数达到12.79万头(只),减少3.25%;能繁殖的母畜8.51万头(只),下降5.55%,母畜比例达到66.54%;牲畜出栏数达到8.69万头(只),增长22.91 %。肉产量2649.34吨,增长21.22%;牛奶产量208吨,增长15%;禽蛋产量 112吨,增长8 %;鹿茸产量达到290公斤,比上年增长47%。牧业总产值 4396.97万元(按现行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27%,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2%。 特色林果业发展迅速。以苹果、香梨、葡萄、杏、红枣等为主的林果种植面积达到7.35万亩,较增长13%。主要果品总产量达到5602吨,比上年增长80%,全县造林面积(不包括水果林)7260亩。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2006年,我县农村用电量155万千瓦时,增长63%。化肥施用量(折纯)1517.4吨,增长35%;有效灌溉面积4.53万亩,增长1%;自来水受益村数15个,与去年持平,占全县村委会个数的88.24 %;通电话村数直机17个,较与上年增加3个,占全县村委会个数的82.35%;通电村数17个,通汽车村数16个。农村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既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也为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1475.7千瓦,比上年下降4%;大中型拖拉机416台,增长24%;小型拖拉机 317台,下降6%。 三、工业 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5531万元,同比增长45.03%;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2998万元,同比增长42.7%,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2533万元,同比增长70.7%,(包括城镇个体工业和农村个体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2079万元,同比增长40%。 (一)我县国有及规模以上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克服困难、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县4家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998万元,同比增长42.7%。按经济类型来看:轻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14.8万元,同比下降2.1%,重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22783.2万元,同比增长43.3%。从分行业上看,钾盐,石棉,电力已成为我县工业的主导行业,这三个行业的生产总量约占全县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二。其中:钾盐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9.4%,石棉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9%,电力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其他行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3%,。 (二)全县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城镇个体工业企业和农村个体工业,私营企业)93个,累计实现产值2533万元。其中:轻工业企业37个,重工业企业60个。其中:城镇个体工业36个,实现产值为100万元,比去年增长25%;农村个体工业41个,实现产值557万元;比去年增长20%;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17个,比去年增加6个,实现产值1876万元;比去年增长100%。 (三)我县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产销衔接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全县国有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4052.1万元,同比增55.9%,实现营业利润为4580.3万元,实现利润总额5570万元,经济效益好转的主要原因是:今年钾盐价格远远高于去年同期,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3.5%,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8%,带动了全县整体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