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州且末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2010-03-19 巴音郭楞州且末县统计局

2006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矿业兴县、石油富县”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真抓实干,狠抓全县各项工作的落实,实现了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06年且末生产总值(GDP)6065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41万元,增长12.4%;第二产业增加值8765万元,增长18.5%;(其中:工业增加值4044万元,增长31.2%,建筑业增加值4721万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25447万元,增长14.2%。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由2005年的43.3:15.3:41.4调整为43.6:14.4:42。

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形势良好。年末全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047人,比上年减少271人,下降5.1%。其中:在岗职工5047人,比上年下降3.7%。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实现就业再就业1677人。

二、农业

种植结构逐步优化。全县共完成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205317亩,较上年增加1111亩,增长0.54%。粮食作物面积52165亩,较上年减少11859亩,下降18.52%,其中:小麦35555亩,减少9802亩,下降21.61%。粮食总产达到18556吨,较上年减少4110吨,下降18.13%。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34283亩,增加19700亩,增长17.19%,其中:棉花面积126092亩,增加20774亩,增长19.73%;油料面积149.2亩,下降70.44%;蔬菜面积5052亩,增长26.27%。饲草饲料面积18869亩,下降26.29%。

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全县年末牲畜存栏头数达到35.14万头(只),较上年减少0.9万头(只),下降2.49%;能繁殖的母畜24.5万头(只),下降2.51%;牲畜出栏数达到29.65万头(只),增长8.85%。肉产量7386吨,增长6.7%;牛奶产量1958吨,增长4.04%;禽蛋产量363吨,增长14.15%。牧业总产值8145.19万元,较上年增长12.81%,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8.25%。

林果种植面积65308亩。主要果品总产量达到3326吨。全县红枣面积累计达5.2万亩,红枣产量达到1500吨,增长74.4%。

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我县农村用电量302万千瓦时,增长1.68%。化肥施用量(折纯)4449吨,增长0.57%;自来水受益村数36个,占全县村委会个数的67.92%;通电话村数53个,同比增加1个,占全县村委会个数的100%;通电村数52个,占全县村委会个数的98.11%;通汽车村数52个,占全县村委会个数的98.11%。农村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既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也为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9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07%;大中型拖拉机830台,增长10.67%;小型拖拉机1746台,增长7.03%。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持续向好。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4044万元,比上年增长31.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22万元,比上年增长5.8%;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2822万元,比上年增长3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量情况:发电量2579万千瓦时,增长8.4%;水泥6346吨,下降54%;水泥熟料4836吨,下降49%;原煤4250吨,下降58.9%;自来水132万吨,下降4%;云母1300吨,增长5.2倍;黄金500公斤,增长2.5倍;红砖6200万块,增长21%;白酒95吨,增长1%;石棉3600吨,增长2.8倍;纸浆3665吨,增长1.85倍;玉石64吨,增长39.1%。

四、固定资产投资

一批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建设顺利,使得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14万元,同比增长3.3%。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投资1832万元,占投资总额8%;第二产业投资8533万元,占投资总额40%;第三产业投资11249万元,占投资总额52%。

五、贸易、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88.7万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3383.3万元,增长2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805.4万元,增长5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922.6万元,增长38.6%;餐饮业零售额1049万元,增长3.3%。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4个。

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全县客运总量13.5万人,同比增长12.5%,货运总量13.6万吨,同比增长6.3%。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6年邮政业务总收入158万元,同比增长34%,邮路总长度856公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563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5744户,新增731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7680户。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7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7410户,新增5450户。全县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0部/百人。

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县接待游客总人数50457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270人次,实现全年旅游总收入306.2万元。宾馆5家,其中:星级宾馆1家;旅游景区接待总量为5155人次,营业收入5.3万余元。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8262万元,增长21.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4358万元,增长35.9%。

信贷结构和服务体制不断改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为50467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4658万元,同比增长18.3%。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8924万元,同比增长19.6%。

七、科学技术、教育

科教兴县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科技“三下乡”活动进一步扎实开展。安排科技三项经费251.1万元。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县共有中小学学校36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53%,其中: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2%。县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普通初级中学4所,普通小学23所。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共有广播电台16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和97%。有线电视用户3428户。“民心工程”无线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得到大力普及,共安装用户721户。、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9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264张。全县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7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47人。农村卫生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农区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达87.5%,甲级村卫生室覆盖率达8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