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2)

2010-03-19 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统计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四通八达的城市公交网络初步形成,2006年末,市内公交线路有29条,公共交通运客2551万人次。全市投入有证出租汽车1000余辆。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69544辆。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652万人,旅客周转量66352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939万吨,货物周转量108726万吨公里。

邮政、电信行业发展迅猛。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3035万元,比上年增长12.4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9641万元,增长12.46%;邮政业务总量3394万元,增长12.3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97万户(含小灵通用户);移动电话用户23.08万户;互联网用户20243户,增长51.59%。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44320门。

旅游业持续升温。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5万人次,增长17.0%,旅游收入达5100万元,增长23.0%,年内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验收。

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南疆旅游节暨阿克苏龟兹文化旅游节,圆满承办了2006年自治区级“阿克苏电信杯——《健美先生、健美小姐》大赛”。“水韵之城”、“人居最佳”的美誉正日益鹊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完成4440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491万元,增长1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5795万元,增长43.21%。其中:基本建设支出4356万元,增长48.77%;农林水部门事业费136万元,下降7.48%;城市维护费12004万元,增长187.59%。

金融收支同步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7.56亿元,比年初增加17.36亿元,增长15.7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07亿元,比年初增加6.59亿元,增长10.54%。各项贷款余额63.72亿元,比年初增加11.29亿元,增长21.53%,其中:农业贷款7.68亿元,增加2.15亿元,增长39.00%。

保险业发展迅猛。全年保费收入52136.43万元,比上年增长36.09%;其中:寿险保费收入30754.71万元,增长31.88%;各项赔款和给付总额14019.67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改革蓬勃发展。2006年,阿克苏市继续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市以加强农村初中教育,以农村初中“控辍”为重点,进一步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各类教育获得较大发展,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全年投入1446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和改善学校基础环境。教育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全市中小学校达到107所,在校生7709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为100%,高标准扫盲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99%。脱盲人员复盲率控制在1.2%以内。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2006年,阿克苏市始终坚持把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作为促进和推动科技兴市的有效措施,建立了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继续加快“科技兴市”的步伐,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及实用技术的发展,2006年科技三项费用投入为480万元。目前全市有科技进步先进乡(镇)2个,市级科技示范村10个,乡级科技示范村69个,科技示范户1199户,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示范基地6个。全市各类专业技术协会达21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01人,全年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2项获得地区级科技进步奖。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电视覆盖率达98%,广播覆盖率达98.5%。阿克苏市村级文化室121个,普及率达100%,并逐步过渡到“三室二场”。在社区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百日广场文化活动,演出114场,共1600多个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深得各族群众的喜爱。农村文体活动也蓬勃展开,全年共开展叼羊、斗鸡、拔河、麦西来甫等文体比赛156场,观众达12万人次,阿克苏市被地区评为农村百日文体活动先进县(市)。

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成功举办了城区第30届以“迎奥运”为主题的全民健身冬季长跑活动和第六届农牧民运动会。2006年,在地区中小学生“五项指令比赛中,三项获得团体第一名。

医疗体系初步建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顺利启动。全市共有各级非盈利性卫生机构135个,民办营利性医院和诊所56家。其中市、乡二级医院、卫生院10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疾控中心1个;全市拥有病床1张/千人。卫生技术人员663人。村级卫生所123个,卫生技术人员216人,拥有床位1张/千人。农村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健康,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爱国卫生活动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大提高,生态环境取得新进展。2006年年末城市供水能力10万吨/日;排水能力6万吨/日,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80万平方米。建成绿化覆盖面积1103.69公顷,人均绿地面积9.40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据环保部门统计,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85%;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100%,市空气质量一级和二级天数为206天,蓝天天数占全年天数的69.3%。

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开展。2006年我市积极做好“国家级卫生城市”的巩固与发展,组织全市军民以第十八个爱国卫生月活动为契机,以提高城市卫生综合治理水平为手段,以卫生长效管理为重点,掀起了2006年“爱国卫生月”活动的新高潮。有效控制了“禽流感”等传染病在我市的蔓延。

十二、人口

人口数量稳定增长。据2006年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市年末总人口59.95万人,比上年增加1.67万人,增长2.87%。其中,农业人口24.91万人,增长3.25%,非农业人口35.04万人,增长2.58%。男性人口30.99万人,占总人口51.69%;女性人口28.95万人,占总人口48.31%。人口出生率为12.85‰,死亡率2.7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05‰,符合政策的生育率达98.57%。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5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116.04元,较上年实际增长8.62%。其中:农牧民人均劳务创收246.41元。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23平方米。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货币工资13721元,增长4.5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6.6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全市有10403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比上年增0.07%;有20385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增长9.74%,其中离退休人员2765人,增长3.44%;有16631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增长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