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地区鄯善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3)

2010-03-19 吐鲁番地区鄯善县统计局

大力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加强科技计划的实施和管理,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进步。成功争取了“鄯善县新型石材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钠硝石生产硝酸钠制造工艺研究”、“吐鲁番地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5个项目的立项,争取

资金148.5万元。组织实施了地区科技项目“吐鲁番地区成龄葡萄节水试验示范项目”、“七月鲜红枣矮化密植平茬技术示范项目”、“科技信息户外显示屏项目”等。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积极做好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文物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鲁克沁镇、吐峪沟麻扎村分别被建设部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吐鲁番十二木卡姆经典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非物质和人类口头文化遗产,新疆首个木卡姆传承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积极推行“景观靓城”工程,突出城市“人性化、特色化”,完成了木卡姆民俗街一期工程,强化了城市商贸中心的集聚力。年末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乡镇文化站6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

年末拥有卫生机构23个,其中:医院6个(含石油医院、地质队),乡镇卫生院10个,民营医院7个;私营、个体门诊84个。拥有病床713张,卫生人员154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91人。

组织各族群众举办冬季长跑比赛、职工运动会、青少年运动会、职工篮球赛、沙滩排球赛等11场体育竞赛活动,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响应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要求,也为鄯善增添了活力。

十、资源、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污染治理能力提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0%。

全县建成区绿地率15.06%,绿化覆盖率达到16.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46平方米。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0.69万亩,完成防护林0.51万亩;全年新增育苗面积0.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5%。

全年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68起,比上年下降14.72%,死亡48人,比上年下降22.58%,受伤144人,比上年下降18.18%,直接经济损失313.3万元,比上年下降29.7%。

十一、人口和计划生育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7年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1.82万人,比上年增长1.53%。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32万人,增长1.60%;农业人口14.96万人,增长2.18%,占总人口中的68.54%,;未落常住户人口1.54万人,下降4.55%;少数民族人口15.59万人,占总人口的71.49%。

全县计划生育率为100%,全年出生人口4615人,出生率为21.31‰,死亡人口724人,死亡率为3.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97‰。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6950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地方属20798元,增长32.4%,人均年增加508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48.8元,增长6.1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31元,比上年增长13.22%,人均年增加541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21.66亿元,下降3.09%,人均储蓄10004元,下降4.10%。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2007年,参加养老保险6370人,增长12.52%;参加医疗保险15672人,增长6.66%;参加工伤保险7185人,增长40.44%;参加生育保险11702人,增长2.04倍%;共征缴社会保险费5385.32万元,增长41.12%。7890名城乡困难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共发放保障金300.86万元。全面推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每位参合农牧民县财政补贴由10元提高到20元,发放合作医疗补助款665万元,农牧民切实得到了实惠,我县被自治区评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投入补助资金23.8万元,解决了75名贫困大学生上学难问题。拨付各类救灾款130万元,救济灾民群众3639户。完成职业培训6628人,实现就业再就业2445人;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640人。全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得到进一步增强,社会更加和谐。

注释:1、生产总值为初步统计数。

2、“地方属”指的是剔除吐哈油田的部分。

3、生产总值、工业、农业总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