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海原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九、劳动就业 劳务产业强劲发展。据劳动就业部门数据显示:2006年,我县先后向北京、福建、内蒙、新疆等劳务基地组织输出54次。共输出10.3万人,创劳务收入3.6亿元。劳务人员年人均收入达3500元, 2006年,累计登记失业人数1765人,通过政府公益性岗位安置、自谋职业、有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新增就业人数138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95期,培训人数4.5万人。失业保险征缴稳步推进,截至2006年末,全县参保单位163个,参保人数7948人。 截至2006年末,全县共有单位人业人员8988人,同比减少173人。其中:在岗职工8726人,同比减少431人。全县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8325万元,增长21.3%;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8252万元,同比增长20.8%。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劳动报酬20328元,增长26.1%,在岗职工年人均劳动报酬20601元,增长27.7% 十、居民生活 2006年,县委、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务输出产业,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在大旱之年海原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84.23元,增长9.6%。纯收入中,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767.91元,同比增长7.5%,其中,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584.37元,增长17.0%。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高达48.47%,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人均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620.87元,增长11.24%,家庭经营中的第一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人均468.19元,比上年增长15.09%,其中,农业纯收入281.39元,增长12.44%,畜牧业纯收入为152.68元,增长0.90%,二、三产业的纯收入人均152.68元,增长3.77元,增幅2.53%;转移性纯收入人均191.61元,同比增长11.89%;财产性纯收入人均3.84元,同比增长1.76元。 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2.83元,增长13.6%。其中:工薪收入5168.22元,增长16.6%;经营净收入647.47元,增长4.6%;财产性收入82.02元,增长5.1%;转移性收入1147.88元,增长12.7%。人均消费支出4690.83元,增长3.8%。八大类支出中,食品支出1496.94元、衣着支出660.21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97.34元、医疗保健支出403.92元、交通和通信支出577.55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406.38元、居住支出565.23元、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183.26元。 十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年末全县总人口3943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506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03069人,女性人口191237人,人口性别比为106.2:100;全县少数民族人口为280194人,其中回族279250人,回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8%。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县人口出生率19.6‰,减少0.4个仟分点;人口死亡率4.27‰,增长0.18个仟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5.33‰,减少0.58个仟分点。 2006年末,全县育龄妇女共计90650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72060人。本年度结扎4758例、上环(含皮埋)5211例。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率72.50%,增长0.51个百分点。 十二、全年县域经济运行概述 一年来,县域经济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自2003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但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投资增速下降、内部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工业经济的落后使向县域外输出的只是有限的没有任何加工的种植业原产品,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无一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强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开拓农村市场难度较大,市场化程度较低。 我县整体经济和周边县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同周边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相近的同心、西吉、盐池三县相比:GDP总量西吉11.9亿元、同心11.7亿元、盐池11.7亿元、海原9.6亿元,GDP增长速度盐池13.8%、同心13.2%、西吉11.6%、海原11.0%,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均低于以上三县。从农、工、商行业分别来看,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只高于西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位列最后,而且差距有拉大趋势;工业经济总量从高到低分别是:同心3.25亿元、盐池3.05亿元、西吉1.46亿元、海原仅有0.52亿元,增长速度均高于我县近20个百分点,差距之大,一目了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高到低分别是:西吉3.99亿元、同心3.36亿元、盐池3.09亿元,我县仅为1.85亿元,增长速度位列最后。 当前,我们要认清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差距,谋求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增强,要在经济大发展和快发展上求得突破,以解决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和拉近周边县市的差距。要着眼于我们的优势产业,着力发展草畜产业、特色种植业和文化旅游为主的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等民营经济,构筑县域经济“三大支撑”。同时,要想尽一切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大项目投资,遏止高速公路建成后投资总量下滑之势,特别要加大外商对我县工业的投资,提升我县工业经济上层次,改善我县经济结构矛盾,以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