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海原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9 中卫市海原县统计局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对突入其来的非典疫情和严重旱灾,坚持一手抓预防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种草养畜主导产业发展步伐,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2003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GDP)6.12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和2002年相比(以下均以2002年为基期作比较)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271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28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022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在克服了严重干旱的前提下和去年基本持平,占GDP的37.1%,同比降低了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占GDP的29.9%,同比提高了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占GDP的33.0%,同比降低了1.7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农村税费改革扎实推进,农民负担继续下降,国有企业如粮食等全面改制,一批优势企业增添了活力,一批困难企业焕发了生机。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进,2003年共收缴失业保险基金141万元,收缴基本养老保险金377.8万元,收缴率为99.6%,发放各项社会保险费397.6万元,发放率为100%。民政工作扎实有效,全年共下拨救灾款490万元,累计救助灾民4.1万人,累计发放城镇低保和农村特困救助资金377万元,对1.26万户特困家庭开展了生活救助。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截止2003年底,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3512家,其中:集体企业4家,私营企业85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7507人,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5.01亿元,增长15.0%,实现营业收入4.94亿元,增长15.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经济结构还不合理,种草养畜主导产业优势尚不突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高,农村新增劳动力较多,就业压力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企业整体实力较弱;投资中骨干项目少,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增长中依赖资金注入型拉动的成分依然很大,资金紧张的矛盾未得到有效缓解;环境意识亟需加强。

二、农业

2003年,全县各级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主导产业,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克服了严重干旱,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运行和良性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016万元,增长4.47%。农、林、牧业产值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3.9%、20.3%、25.8%。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全县继续按照“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压粮扩草”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粮食播种面积在调减14.6万亩以及旱灾的情况下,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管理,加大投入,仍然取得了较好收成。全年实现种植业总产值22171万元,下降10.1%。全县粮食总产量1.3亿公斤,减产0.4亿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75公斤。经济作物中,由于旱灾影响,油料在播种面积增加的情况下,总产量反而下降,只达到922.8万公斤,减产达10%;水果产量280万公斤,下降19.5%;蔬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总产量达4500万公斤,增长36.0%;瓜类总产量7400万公斤,增长1.2倍。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封山禁牧的全面实施使我县畜牧业生产出现了一些暂时的不利影响,但全县上下采取诸多措施,保护农民的养殖积极性,保证了畜牧业稳步发展。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0605万元,增长13.1%。全县羊只养殖户达到3.2万户,占农户总户数的46%,羊只饲养量达到80万只,人均养羊2.1只。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21万吨,增长54.3%。年末大牲畜存栏7.69万头,减少5.6%;生猪存栏4.36万头,增长46.0%;羊只存栏27.12万只,减少27.2%。

封山禁牧及种草养畜主导产业成绩显著。今年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后,我县各级加大种草力度,人工种草31.6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完成围栏43万亩;发展舍饲养殖,“十万户养羊工程”建成棚圈5106座,投放小尾寒羊9811只;重点进行园区建设、品种改良和畜禽疫病防检工作,签订草原承包合同1840份,完成草原承包面积388万亩,新建一个良种羊繁育中心,10个种草养畜科技示范园区,建标准化圈舍9379座。

林业生产力度加大。实现林业总产值8226万元,增长71.3%。全县造林57.87万亩,增长73.3%。其中退耕造林面积22.1万亩;营造绿色通道41公里,折合1032亩;零星(四旁)植树48.4万株。收获林产品柠条籽种50吨。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27.2万千瓦,增长14.7%;农用拖拉机5103台;农用运输车14121台;农村用电量2188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5595吨;年末耕地面积239万亩,其中水浇地18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2003年,全县工业坚持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调整工业结构,不断提高工业素质,着力增强工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843万元,增长18.6%;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436万元,增长17.6%;全部工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49万元,增长69.3%,实现工业增加值525万元,增长55.9%;工业产品销售产值达到1532万元,增长49.0%;实现利税227万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88%。

建筑业生产良性运行。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846万元,增长19.7%。全县三级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4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673万元,增长1.7倍;竣工产值6339万元,增长1倍多;施工面积74457平方米,增长65.9%;竣工面积46373平方米,增长67.0%;工程结算收入8374万元,增长1.6倍;工程结算利润478万元,增长1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2003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659万元,增长19.3%。其中: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48455万元,增长19.2%;跨地区项目及农村完成投资47940万元,增长23.2%。按照县级统计范围的口径来看,全县国有及其他经济单位在建项目56个,增长3.7%,完成投资17719万元,增长9.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5190万元,增长8.9%;更新改造投资完成677万元,下降6.1%;房地产投资完成690万元,增长9.5%;城镇私人建房完成投资1162万元,增长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