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4-30 亳州市统计局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业

全年财政收入3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32亿元,增长36.4%。在地方收入中,增值税增长15.4%,营业税增长45.2%,企业所得税增长9.3%。全年财政支出77.3亿元,增长26.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54.8%,教育支出增长3.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1.2%,环境保护支出增长26.5%。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3.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7.87亿元,增长25.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7.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49亿元,增长7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2.2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6.46亿元,增长13.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2.2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5.42亿元,增长37.7%。其中,短期贷款148.68亿元,比年初增加28.18亿元;中长期贷款52.03亿元,比年初增加26.84亿元。

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2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2家,人寿保险公司10家。全年保险业保费总收入18.42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5.82亿元,增长63%;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12.6亿元,增长16%。赔款和给付4.35亿元,增长42.6%。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47亿元,增长42.8%;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1.88亿元,增长42.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生0.79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5.08万人。普通高中40所,在校生9.2万人。普通初中283所,在校生24.9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8.92%。小学1487所,在校生50.6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9%。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0.36万人。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受益学生68.7万多人。

2009年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单位:人

指  标 招生数 在校生数 毕业生数

普通高等教育 2954 7888 1913

中等职业教育 22701 50814 13642

普通高中 30688 92045 32271

普通初中 98317 249025 93776

小学 89619 506287 99290

特殊教育 165 1118 89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万人。有省级以上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1家,其中有2家正在筹建中。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369件,授权专利16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7.1%。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主要科技成果有:中原黄牛乳肉兼用新品系培育、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工艺技术、巴戟天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木瓜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益智仁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和疏风解毒胶囊等。

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1个,其中系统内4个。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6148台件;制定、修订地方标准4项。年末全市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安徽名牌产品30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88个。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名录11项。广播电台4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11.83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年出版报纸2种,总印数1200万份。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42个,其中医院17个,卫生院10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卫生技术人员857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152人,注册护士2338人。医院、卫生院床位8152张。全年诊疗581.31万人次。村卫生室1293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479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所有县区,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443.42万人,参合率91.24%。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甲型H1N1流感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年在国际和国内重大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25枚金牌、18枚银牌和10枚铜牌。其中,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获得23枚金牌、17枚银牌和10枚铜牌。“全民健身”系列主题活动蓬勃开展,全年举办万人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1次。

十一、城市建设

强力推进25平方公里的市南部新区建设,修建主干路网21公里,配套设施正在完善。全年共投入城市建设维护资金2.85亿元。城区年末公交营运车辆76辆,出租车营运车辆1000辆。城市日供水综合能力7.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96.1%。液化气年家庭用量1.02万吨,用气人口16.99万人,城市气化率达86.3%。年末园林绿地面积91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3平方米。

全年全市调整完成小城镇规划22个,小城镇规划区内新铺装道路112公里,新修排水管道42公里,新增供水管道70公里,新增住宅面积40万平方米。规划区绿化覆盖率为12%,供水普及率为37%。

全年中心镇完成建设总投入6.1亿元。新增道路面积和住宅面积分别为14.1和7万平方米,新增排水管道10.5公里,新铺供水管道2.75万米,供水普及率为41%。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7万平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96.93万人,比上年增加8.15万人;2009年,全市出生人口8.2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4‰;死亡人口5.78万人,死亡率为9.7‰;人口自然增长率4.3‰。常住人口508万人,比上年减少3万人。城镇化率33.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42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消费性支出9649元,增长4%,其中食品支出下降1.2%,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10.2%,衣着支出增长1.9%,娱乐教育文化支出下降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9%,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54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77元,比上年增长10.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09元,增长1.8 %,其中食品支出增长3.9%,居住支出增长12.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1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8.32万人和52.9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4.5万人,全年为0.54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全市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8.25万人和8.32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年末被征地农民参保人数3.1万人,参保率89.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参保人数23.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