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西秀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4-28 安顺市西秀区统计局

邮电通讯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邮电通讯营业收入37493万元,同比增长4.16%,完成报刊期发数16.13万份。年末拥有固定电话264335部,同比上升73.89%,移动电话587129部,同比增长55.62%。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40279户,同比增长20.27%。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2009年区内有风景名胜旅游景点5个,星级饭店10家,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60.36万人次,同比增长9%,旅游总收入339397万元,同比增长23%。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支保持稳定增长。2009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92297万元,同比增长19.8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095万元,同比增长34.65%。全区财政支出130371万元,同比增长23.67%。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34421万元,同比增长29.0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74970万元,同比增长32.24%。

2009年,保险部门保费收入15254万元,同比增长7.3%。保险赔付金额5232万元,同比增长7.2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区属各级各类学校260所,在校学生12.35万人,毕业生2.74万人。2009年西秀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1.39%,小学女学龄人口入学率91.95%,小学在校生辍学率0.22%,小学毛入学率107.0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97.54%,初中在校生辍学率2.92%。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化科技体制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全区拥有科技活动机构24个,从事科技活动人数200人;全年共安排科技计划项目38个,投入科技三项费用资金1204万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事业健康发展,以繁荣和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根本任务,繁荣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全区电视人口覆盖率94.02%,广播人口覆盖率90.1%。

体育工作成绩喜人。全民健身广泛开展,举办了第五届青少年三人篮球赛,第三届西秀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承办全省第二十届“钓协杯”钓鱼比赛和全区第一届农民运动会“五新杯篮球赛”等。

卫生事业紧紧围绕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全区共收治门诊病人2249077人次,住院病人76354人次,全年完成脊灰疫苗33638人次,接种率94%;完成乙肝疫苗32771人次,接种率92.4%;完成甲肝疫苗4415人,接种率90.68%。

十、城市建设、城镇化管理工作、社会经济秩序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方面:市政道路--龙青路建设工程全长1365m,宽30m,总投资7801万元;体育路建设工程全长3086m,宽18m,总投资6000万元;西秀工业园区大道工程(两六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全长8550m,宽40m,工程概算为1.3328亿元。

城镇化管理工作方面:我区城镇化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人口增长逐年加快。此外我区8个建制镇、7个乡、两个城郊办事处,成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西秀区城市面貌不断改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从1999年城镇化率的28.9%提高到2009年的46.82%,增长了17.92%,城镇化进程初见成效。

社会经济秩序方面:年内通过12315平台接受并办结家电申诉7件、举报1件。自去年12月份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63人(次),检查家电经营户394户(次)。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权反欺诈力度,制定净化社会环境实施方案,配合相关部门对全区网吧经营户进行专项整治,查处取缔“黑网吧”案件13件,收缴电脑92台,有效地净化了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工作:依法审核上报建设项目26个,审批建设项目41个,验收建设项目12个,换发排污许可证126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大查处典型环境违法行为力度。对辖区22家煤矿、9家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企业、4家造纸厂、2家水泥厂、1家畜禽养殖场 “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依法对环保设施运行不力的玉顺、广安煤矿进行了查处,查封了3家未批先建的废旧塑料加工作坊。出动执法人员521人(次)集中对煤矿、造纸、塑料、非煤矿山、建筑、饮食、化工、文化娱乐等行业239家污染源单位进行了专项检查,严格依法查处和调解环境违法案件和环境污染纠纷,及时制止出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受理查处环境信访投诉99件。环境违法案件查处率、环境污染纠纷调解率100%。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开展取缔经营性燃煤炉灶行动,限期使用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减少燃煤使用,大力提高城市气化率,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主要地表水河流水质基本达到规定类别;辖区声环境噪声基本达国家区域标准限值,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和身体健康。

十一、人口

2009年年末,全区人口出生率12.6‰,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6.1‰,计生率94%,年末常住人口(新口径、含开发区)82.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1万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持续改善。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2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3%,消费性支出9429元,同比增长6.2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33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8%。

劳动保障方面: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860人,其中完成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33人;完成“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1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就业转失业同比增幅为4.22%;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3890人,

统筹兼顾,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完成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22810人,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22545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2244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6149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114333人。抓紧抓好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十三、农村卫生合作医疗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新型农村卫生合作医疗体系,农民参合率较上年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广大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抓好筹资工作,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全区有46万余人享受到新农合带来的实惠。今年全区参合人数为46.22万人,参合率为94.81%,全年全区共对56.53万人(次)报销了医药费用4101.15万元人民币,其中门诊人次为52.07万人(次),报销金额为1062.53万元人民币;住院人次为4.46万人(次),报销金额为3038.62万元人民币。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都加入到了为民服务的行列中来,方便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就医,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就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