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泾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28073万元,增长55.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6332万元,增长59.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77万元,增长91.8%;房地产投资完成27164万元,下降13.5%。全年完成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256904万元,增长67.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8535万元,增长51.8%;第二产业投资367467万元,增长81.6%;第三产业投资142071万元,增长13.2%。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为:3.5∶69.6∶26.9。全县统计的各类投资项目达285个,其中当年新增项目240个。 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启动了205国道城关段改线、322省道泾县段三期、县城防洪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南华电机工业园等8个省“861”项目完成投资4.56亿元。行政新区建设稳步推进,移动通信和检察侦查技术中心业已封顶,电力调度、环保执法中心开工建设。启动幕三路、康庄路、小康路三条背街后巷改造,城市文化广场、水岸都市等小区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气象路、青弋江人行桥等工程建设。泾县—黄村—溪口、中村—郭峰等一批重点公路改造项目有序推进,上漕—桃岭公路、丁黄公路青弋江大桥等工程顺利完工。建成179.2公里“村村通”道路,启动新一轮“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实施83个项目投入862万元,完成19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工程。完成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幕溪河防洪堤二期建设。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县全年实际利用省外内资达339820万元,增长88.1%,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54.5%,引资成果继续扩大。其中:工业类项目到位资金224640万元,占总量的66.1%,农业项目到位资金10950万元,占总量的3.2%,旅游项目到位资金34130万元,占总量的10.0%,其他类项目到位资金70100万元,占总量的20.6%。引资总量中,来自苏浙沪地区的达266320万元,占总量的78.4%。 至年末,全县利用省外资金项目达135个,其中:新建项目100个,千万元以上项目135个(新引进95个)、亿元项目9个。全部项目中,工业类项目92个,农业类10个,三产及其它项目33个(房地产项目2个)。 五、商业、外贸和旅游 国家扩大消费政策积极效应进一步显现,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社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625万元,增长19.0%。分销售区域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完成88095万元,增长19.6%;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9530万元,增长18.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18610万元,增长18.4%,住宿餐饮业完成26865万元,增长20.5%。 全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4334万美元,增长1.7%,其中:出口完成2651万美元,下降3.7%;进口完成1683万美元,增长11.5%。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40万美元,增长5.7%。 旅游产业升级提效。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1.5万人次,增长13.2%;实现旅游总收入5.63亿元,增长17.1%。编制完成水墨汀溪和宣纸文化园二期工程规划,启动云岭5A级旅游景区建设。查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茂林通过3A级景区验收。云岭新四军史料陈列馆、三吴纪念馆进入布展阶段。新增星级宾馆2家,省四星级农家乐1家。创建最佳旅游乡镇1个、旅游特色村10个。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县全部财政收入(不含基金)完成44516万元,增长26.2%。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7107万元,增长26.0%。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国税完成4340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05.9%,增长28.2%,地税完成14697万元,完成年度任务97.9%,增长16.3%。基金收入完成29426 万元,增长5.6%,其中:社保基金征收完成9534万元,下降29.2%。全县一般预算支出(不含基金)90139万元,增长33.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822万元,增长21.2%,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17808万元,增长122.5%,教育支出13064万元,增长2.7%,医疗卫生支出6560万元,增长31.6%,环境保护支出3612万元,增长22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515万元,增长20.5%。基金支出31447万元,增长14.2%,其中社保基金支出11511万元,增长3.6%。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年末,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528652万元,比年初增加113565万元,增长27.4%。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27726万元,比年初增加113213万元,增长27.3%。其中:储蓄存款373281万元,比年初增加66394万元,增长21.6%。各项贷款余额213032万元,比年初增加42782万元,增长25.1%,其中对农业贷款54373万元,比年初增加467万元,增长0.9%;对工业贷款7811万元,比年初增加2014万元,增长24.1%。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为105户企业担保贷款1.1亿元。争取产业扶贫贴息贷款3700万元、扶贫小额贴息贷款2889万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健康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2亿元,增长5.0%。 全年全社会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99.4万吨,货运周转量19880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87.3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0799.05万人公里。全县民用汽车8150辆,增长7.9%,其中个人汽车6093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606.8万元,增长13.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16万元,增长2.4%;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2891万元,增长14.7%。全县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8.09万户,增长1.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15.2万户,增长1.0%,互联网用户1.8万户,增长57.9%。 八、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取得新进展。2009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26所,其中:成人中专1所、职业高中2所、普通中学20所、完全小学45所、幼儿园58所。在校学生40363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4523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4000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0158人,小学在校生14316人,其他在校生7082人。全县小学毕业普及率100%,初中毕业普及率98.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6.99%,比上年上升2.19个百分点。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3011人,其中专任教师2652人,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100% 和98.3%。 科技推广普及工作扎实推进。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户,企业办科技机构数3户。全年申请专利10件,实际授权专利14件。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9年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藏书量5.0万册。积极推进节庆、广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建国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宣纸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积极向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申报“中国宣纸之乡”称号。新四军军部旧址被评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