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仙居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4-12 台州市仙居县统计局

2001年,面对国际经济发展趋缓,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宏观经济背景,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把仙居建设成为现代化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国民经济各项指标运行良好,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以效益农业为重心加快了调整步伐,工业生产继续增长,质量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地方财政收入高速增长,金融形势稳定,市场物价平稳,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8.2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10.1亿元,增长12.3%。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2001年年末全县有在岗职工19997人,比上年末下降2.0%。全年全县登记失业人员1981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1217人,年末登记失业人员764人,登记失业率为3.6% ,失业率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比较慢。经济增长持续上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从根本上促使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还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制约因素。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少,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城市化水平较低。增加农民收入、企业扭亏增盈、降低资产负债率、加快新产品开发、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等仍是长期的艰巨的工作。

二、农业

农业农村工作稳步发展。全县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主线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心,抓住全省粮食购销市场化契机,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压缩了收益相对较差的粮食种植面积,收益相对较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得到扩大。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搞好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加强病虫害测报和动物检疫防治,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实施仙居鸡标准化管理。全年农业总产值7.8亿元,增长4.7%。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较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都有较大幅度下降,特色产品和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增大。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8.7万亩,减20.7%,粮食总产量12.6万吨,减16.4%。全县非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3.2万亩。粮食与非粮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比由上年的78.4:21.6调整为69.9:30.1,调整了8.5个百分点。(详见附表)

油菜籽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油 料产量2646吨,增长3.6%。其中:油菜籽产量2212 吨,增长3.8%。 桑茶果生产中,果园面积7.1万亩,增长5.3%。水果产量4.1万吨,增长161.8%。其中柑桔产量1.5万吨,增长215.6%,梨产量2031吨,增长16.9%,杨梅产量4967吨,增长25.8%。仙居蜜梨、仙居杨梅等品牌效应增长,产品畅销,经济效益较好。全年茶叶产量514吨,减24.5%。蚕茧产量263吨,减6.3%。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绿化工作进一步加强。林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退耕还林工作进一步实施,特色林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森林资源管理更加规范,林业综合开发、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和病虫害检疫防治工作成效显著。2001年全县共造林517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491公顷,其中造经济林363 公顷,用材林154公顷;迹地更新168公顷,低产林改造130公顷,零星植树42万株,幼成林抚育面积3360公顷。全县木材采伐量6.1万立方米,毛竹采伐量24万根,板栗产量500吨。

畜牧业、水产业生产持续发展。年末全县生猪存栏12.5万头,肥猪出栏10.7万头。优质新品种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盈利较好,山羊、三黄鸡等得到快速推广。全年肉类总产量12375吨,增长3.2%。水产品产量2153吨,增长7.0%。(详见附表)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下岸水库拦河大坝浇筑至202米高程,净高52米,完成大坝工程量的75%。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配套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抓河道整治,建设高标准防洪堤。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工63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74万立方米,水利资金总投入1.6亿元;通过除险加固工程,13座小(二) 型水库摘掉病险水库帽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0.02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7214千瓦,农用小型拖拉机2968台,联合收获机48台,耕作机械动力28788千瓦,收获机械动力7702千瓦,排灌动力机械9141千瓦,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17532千瓦。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纯)8509吨,农药使用量682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在改革调整中保持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7%。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上工业)实现工业产值22.7亿元,增长19.3%。在全县规模上所有19个行业中,有12个行业保持增长,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28.4%,化工行业增长8.9%,以工艺品为主的其他制造业增长8.0%。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全县规模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2.3亿元,增长13.3%,工业产品销售率96.2%,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全县工业用电量8443万千瓦小时,增长5.1%,增幅回落了6.5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较理想,但增长滞缓。作为考核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重要指标的工业经济效益全年综合得分157.2分,与上年同比提高2分,列入考核的11项经济效益指标中,得分比上年提高的有5项,得分提高最快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和新产品产值率,分别提高了5分和4分。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指数分别是:资产负债率由62.8%上升为65.9%,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由3.8%上升为 5.3%,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由28354元/人增至30809元/人,新产品产值率由3.5%上升为6.8%,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由6.2%上升为16.4%,总资产贡献率由14.9%下降为13.0%,工业产品销售率由99.4%下降为96.2%,资产保值增值率由143.6%下降为103.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1.71次下降为1.6次,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由96.0%下降为83.3%,亏损率由24.6%降低至16.1%。

扭亏增盈取得一定成效,企业亏损面减少,利润增加。亏损企业36家,亏损面为29.0%,亏损企业亏损额2130万元,同比下降213万元。规模上工业企业实现税利2.3亿元,增长0.7%,利润1.1亿元,增长53.8%。

产品结构有所调整,医药、工艺美术品等行业生产增幅较大。(详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