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大柴旦行委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

2010-04-10 海西州大柴旦行委统计局

八、教育、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8年,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大投入,对高中教育阶段全部实行“两免一补”,率先实现了“十二年义务教育”。2008年全区各类学校3所,其中普通中学1所,小学校2所。在校学生747人,比上年下降18.27%;其中高中在校学生80人,下降16.67%;初中在校学生146人,增长5.04%;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段比例为100%。全区共招收各类学生192人,其中:普通高中26人,普通初中55人,小学生111人。全区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69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普通中学教职工24人,专任教师18人;小学教职工45人,专任教师40人。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现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1.46千册。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思潮,凝聚人心,组织开展了以“迎奥运”为主题的全民健身活动,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87周年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第二届大柴旦之夏”广场文艺演出,积极配合开展了激情穿越柴达木2008中国青海海西汽车摩托车集结赛活动。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日臻完善。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所,其中医院1所,疾控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所。病床数42张,全部卫生技术人员4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人,注册护士10人。全年报告传染病发病率3579.3/10万,死亡率0。九、人口及人民生活     根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年报资料表明,2008年全区户籍人口10624人,比上年增长0.87%。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85人,比上年增长2.5%,年末全区共有4418户,人口出生率3‰,下降1.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城乡抽样调查统计资料表明,2008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90元,增长10.04%。其中工资性收入620.16元,增长14.28%;家庭经营收入5297.87元,增长8.2%。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增长。2008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共2732人,其中在岗职工2279人。年平均工资30976元。     城乡居民储蓄不断增加。全区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26亿元,比上年增加1.62亿元。

十、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5461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职工3675人,比上年增长7.36%;离退休人员1786人,比上年增长1.59%。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达1599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1088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达3354人,增长5%。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920人,其中,职工925人,离退休995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166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16人,参合率96.1%。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709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52人。就业再就业形势良好。认真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12人,培训下岗及城镇失业人员5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4%。

十一、环境保护、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共关闭、淘汰、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企业1家。2008年,全区投入环保治理资金160万元,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为98%,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为96%。     城市建设步伐继续加快。2008年,把柴旦镇打造成为海西西部地区“货物集散基地、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后勤服务保障基地”的功能定位和“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现代时尚、独具特色”的高原小城镇作为建设目标。投入150万元,编制《大柴旦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大柴旦创建省级卫生城镇规划》。完成了原五七服务站、工程队、鸿运公司、配件公司等片区危旧房屋的折迁工作,拆迁面积达11万平方米。共整合资金4800多万元,实施了128套廉租房、街道硬化、集贸市场、水源地北迁、温泉道路等8个城镇改造项目,年末建成区面积2.27万平方米。投资370万元,实施了城镇绿化项目,种植各类苗木35万余株,绿化面积达0.3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6.74%。扎实推进省级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新增洒水车、垃圾清运车、垃圾箱等环卫设施152个。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参考海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海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5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