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蒲城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610人,比上年末增长3.2%,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8项,技术市场更加活跃,质量监测、标准化、计量建设和天气预报等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提高。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较快发展。年末有各类文化机构40多个,文艺团体和职业剧团5个,广播电台一座,电视台三座,广播电视站31个,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0%,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节目22个,电视专题片10部。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期间,全县未发生一起疑似病例,非典疫情发生后,县政府增加了卫生投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医疗救治和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较大加强。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36个,床位956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69人;乡村年末拥有医疗点510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436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围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增强抗病能力,在全县形成崇尚锻炼、健康第一、珍惜生命、远离非典的全民健身新格局,狠抓社区体育和学校、农村体育,构建了群众体育工作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在陕西省、市、县少体校田径分区赛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金牌14枚,银牌2枚;在省柔道赛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三名,获得金牌4枚,银牌2枚的优异成绩。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县总人口为736975人,其中:城镇人口190721人,占25.88%;乡村人口546254人,占74.12%。全县男性人口37284人,女性人口364691人。全年出生人口7207人,出生率为9.47%,死亡率为5.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9元,比上年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16元,增长3.4%。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6.1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5.3%,分别比上年下降0.1和0.3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两个确保继续得到落实。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1521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43573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8455人,累计享受失业救济人员1768人,失业救济金622.1万元,发放救灾专款109.55万元。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城乡环保工作有所加强。设立环境监测站1个,生态环境示范镇1个,生态示范村3个,投资2027万元,对全县6家污染严重的水泥企业进行了治理,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明显减少,空气质量显著提高。加大废水治理,改善洛河水质,投资370万元完成了县污水处理厂管网改造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万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8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0.2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 能源和主要原材料消费明显上升。全年能源消费总量228.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石油消费量9425吨,增长12.3%,原煤消费量323万吨,增长24.9%,电力消费量68190万度,增长10.1%,工业用水消费量1985.6万吨,增长11.7%。 各种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1.7万亩,比上年增长24.7%,其中:成灾面积19.6万亩,上升39.6%,绝收3.2万亩,上升34.8%。 注:1、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人口数为公安户籍年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