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蒲城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4-10 渭南市蒲城县统计局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多种自然灾害,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0826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621万元,下降3.7%;第二产业增加值130766万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109879万元,增长9.7%。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7.2%,衣着类下降2.8%,家庭设备及用品下降1.8%,交通和通讯工具下降1.6%,娱乐教育及文化用品类下降1.1%,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9%。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7%,农业生产资料上升2.7%。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县从业人员47.1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城镇从业人员9.9万人,增长8.8%;乡村从业人员37.2万人,下降1.6%。在全部从业人员中,职工3.84万人,上升0.8%。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工业的规模效益有待提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性项目投资比重少;农民收增长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二、农    业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5.3万亩,油料面积6.2万亩,分别比上年减少1.5万亩和0.7万亩;棉花面积9.9万亩,增加4.7万亩;蔬菜面积1万亩,减少0.1万亩。

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有较大幅度增长。下半年受持续阴雨天气的影响,水果、蔬菜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89081吨,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小麦增产16%,玉米增产45.9%。棉花产量6312吨,增长70%,油料产量5230吨,增长33.3%;水果产量282100吨,下降6%,蔬菜总产量6199吨,下降6.2%。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2119吨,比上年增长17.8%;奶产量19967吨,比上年增长18.43%,全县畜牧业产值1.7亿元,较上年增长6.5%,水产品产量550吨,增长0.9%。

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2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8392万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增加值76567万元,增长20.1%。产销衔接进一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47%,比上年提高2.23个百分点。

国有和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效益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2874万元,比上年增长27.6%;由于电力企业原煤涨价,电价下调等因素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981万元,下降10.7%。亏损企业亏损额5744万元,比上年增亏4425万元。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2374万元,比上年增长4.6%;新建房屋施工面积7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竣工房屋面积62.1万平方米,增长4.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679万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县及县以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502万元,增长48.1%。县属国有经济投资14496万元,增长32.7%;城乡集体经济投资7900万元,下降8.1%;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3162万元,增长1%;其他经济投资23944万元,增长213.8%,按投资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15780万元,增长64.4%;更新改造投资21849万元,增长573.1%;房地产开发投资816万元,下降9.4%,其他投资21057万元,下降12.8%。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4432万元,比上年增长78.1倍;第二产业投资68912万元,增长23.9%;第三产业投资30335万元,下降20%,其中: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2239万元,批另贸易业投资1000万元,教育事业投资1833万元。农村电网改造,公路建设,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57万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非公有制21903万元,增长25.9%,生产资料市场交易继续趋向活跃。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年外贸出口总值5259万元,出口创汇100万美元,完成招商引资项目9个,资金7.71亿元。引进技术人员20名。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9224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7390万吨公里,增长8.1%;客运周转量17210万人公里,增长8.6%。

邮电通讯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323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9563部,比上年末增长10.9%,其中:城市用户20475户,农村用户89088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万户,增长25%,全县电话普及率为14.87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为34.69部/百人。

旅游业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大。全年县内旅游人数2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6.7%;县内旅游收入900万元,下降5.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下降,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803万元,比上年下降4.87%;地方财政支出19649万元,下降0.41%。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3111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8%,其中:城乡居民储藏存款239004万元,增长15.2%。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94381万元,增长15.6%,其中:短期贷款206527万元,比年初增加19717万元;中长期贷款172428万元,比年初增加35978万元。年末全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132981万元,比例占33.72%,比年初降低7.36个百分点。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各类保费业务收入354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支付各类赔款429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小学466所,在校学生155392人,普通高中招生5506人,在校学生16153人;职业中学招生1792人,在校学生3509人;普通初中招生19372人,在校学生54315人;小学招生9121人,在校学生81415人;幼儿园38所,在园人数4309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