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渡口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4-08 重庆市大渡口区统计局

邮电业务发展迅猛。全区现有邮政局(所)15个,邮政业务总量2352万元,同比增长91.2%。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4亿元,同比增长7.6%。

六、商贸流通业

市场发展健康有序,消费品市场趋于活跃。2003年,全区各类市场交易额达26.4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11.8%,其中集市贸易成交额3.7亿元,建、钢材市场成交额21.1亿元,分别增长5.2%、22.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新口径)8.2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11.2%。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6%,其中食品类指数104.3%。

"非典"疫情影响旅游业大幅下降。2003年,我区国内旅游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0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2.1%、36.6%。

七、对外开放

全年共完成进出口总值13592万美元,增长40.7%,其中出口4911万美元,增长87.7%。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万美元,下降91.5%。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税收支快速增长。2003年,全年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58亿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4%、31.2%,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2.29亿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8%、28.1%。全年实现税收收入7.70亿元,同比增长35.9 %,其中区级税收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33%。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大幅度增加。年末区内银行各项存款余额47.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9%、19.6%;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7.1亿元,同比增长10.0%。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区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833万元,增长26.4 %,其中财产保险收入3773万元,人寿保险收入4060万元,分别增长29.7%,23.5 %。已决赔款2715万元,增长77.7%。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体育事业

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科技工作成绩显著。2003年,全区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项,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8项,分别比去年增加3项、13项,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9个。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倍,出口总额4158万美元,增长1.3倍。全年财政支出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38万元,增长35.7%。首次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先进区"光荣称号,同时获市政府颁发的"2002年科技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

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年末,全区有小学23所,普通中学10所,职业中学4所,各类教育招生人数8850人,在校学生34297人,毕业生825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 100.0%。各类大中专院校在我区录取人数1610人,其中:大专院校录取1537人。幼儿园35所,在园幼儿数4891人。2003年,我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九十五中和区实验小学成为市级示范学校。商务学校被评为国家绿色学校。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全年共开展了全区性文化活动26场次,参演人员达1万人次,观众达6万人次。广播覆盖率及电视覆盖率均达100.0%,公共图书馆藏书4.5万册。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不含诊所)11 个,其中医院7个。直属医院中,床位232张,卫生技术人员239人,其中医生161人。"非典"防治期间,通过印制发放防非宣传资料10余种10余万份,培训各类人员2900多人次,全区医务人员深入防非第一线,加强疫情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完善并及时启动应急系统,确保了全区无一疑似和确诊病例发生,切实保护了人民身体健康,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年初,"非典"疫情的出现和控制,更加激发了全区人民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的热情,人们积极开展健身健心强素质、诚信文明奔小康活动,掀起了"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的全民健身热潮。2003年,获重庆市第二届农运会团体总分三等奖,全民健身周活动获国家体育总局表彰,大渡口区成为国家级先进单位。年内参加市以上体育竞赛共获奖牌98枚,其中金牌41枚、银牌31枚。区内中小学生参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 25326人,其中:优秀率16.0%,良好率54.6%,及格率96.5%。

十、人口就业及人民生活

年末全区总人口(户籍人口)21.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9万人。年人口出生率7.1‰,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0.6‰,计划生育率95.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3年,我区职工平均工资14988 元,同口径比较增长21.0%。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1元,同口径比较增长10.0%;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719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82元,同口径比较增长6.1%。

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2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41.3平方米,分别增加3.7和5.5平方米。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区从业人员51249人,同比增长14.6%。帮助指导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及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5697人。5394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顺利出中心。年末城镇失业人员269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比上年减少104人、下降0.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严格遵循"应保尽保"政策,全年累计向城市居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802万元,同比增长32.7%,享受低保43843户次、110187人次,分别增长27.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