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新会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4-07 江门市新会区统计局

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5.82亿元,增长9.5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6亿元,增长8.02%;电信业务总量5.22亿元,增长9.63%。互联网用户8.38万户。年末中国电信固定电话装机容量25.99万门,用户19.98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每百人拥有26.8部。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畅旺,城乡购销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34亿元,增长18.43%,增幅上升2.2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39%,同比提高1.2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增长20.63%,零售业增长14.03%,住宿餐饮业增长31.3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0.61亿元,增长19.44%,占零售总额的10.57%,升0.09个百分点。限额以下及个体户批发零售业零售额89.73亿元,增长18.31%,占零售总额的89.43%,降0.09个百分点。

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77.82亿元,增长12.81%。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88家,全区个体工商业2.84万户,私营企业4005户。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增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年对外贸易增势呈高开低走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32.97亿美元,增长8.03%。其中出口总额21.02亿美元,增长9.36%。贸易顺差9.06亿美元。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9.15亿美元,增长6.01%;加工贸易出口11.63亿美元,增长13.91%。分经济类型看,私营企业出口4.88亿美元,减10.72%,占出口总额的23.2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13亿美元,增长17.34%,占出口总额的76.77%。

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增长。新引入民资项目173个,外资项目40个。新签利用外资项目(合同)40宗,合同利用外资1.33亿美元,减55.39%。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增长18.67%。

拓展旅游产业功能,旅游业收入增长较快。全年旅游收入总额23.5亿元,增长22.4%。其中主要旅游企业收入6.85亿元,增长29.87%。全区有星级酒店6家,其中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3家,二星级酒店2家。区内有旅游景点11处。全年接待国内外过夜旅游人数107.18万人次,增长7.49%。其中国内旅游人数76.57万人次,增长4.01%;国外旅游人数30.79万人次,增长18.01%。旅游宾馆客房出租率61.57%。

八、财政、税收和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结构趋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5亿元,增长19.03%。其中区级收入6.45亿元,增长13.71%;镇级收入10.3亿元,增长22.62%。11个镇(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3千万元。农业、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支出增加,分别增长2.35%、23.19%、25.4%、33.62%和 89.94%。国、地税收入42.95亿元,增长6.34%。其中国税25.13亿元,增长6.12%;海关代征税6.07亿元,减8.99%;地税11.75亿元,增长17.02%。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4.25亿元,比年初净增47.87亿元,增长15.13%;贷款余额139.94亿元,比年初净增13.44亿元,增长10.62%。

保险业平稳发展。各类险种承保总额490.82亿元,增长2.14%。保费收入3.76亿元,增长1.35%。支付各类赔款8990万元,减1.23%。

九、科技、教育和文化

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全年科技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4.44亿元,增长7.51%,占全区生产总值比例为1.36%。地方财政对科技投入0.74亿元,增长25.4%。年末科技活动机构72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105人,科技活动机构筹集经费6357万元。全年实施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8项,科技成果推广实施计划项目12项,重点新产品试制鉴定计划项目5项。申请专利830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3%,提高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7%。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9个镇列入省教育强镇。高考上省大专线以上4756人,连续21年居江门地区首位。全区有各类学校295间,在校学生16.02万人。其中普通中学60间,在校学生5.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间,在校学生1.05万人;小学77间,在校学生6.86万人。各类学校招生4.09万人,其中普通中学招生1.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0.36万人,小学招生0.97万人。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8.1%。

继续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成功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等纪念活动。26件文艺作品入选省以上展览或获奖。年末有文化事业机构15个,其中文化站12个,文化艺术馆1间。公共图书馆9间,图书藏量57万册,图书馆流通人数37万人次。博物馆2间,文物藏品5242件。

十、卫生和体育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年末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0个,其中医院8间,卫生院13间,卫生机构床位2287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58人,其中医师1075人,护师(士)1121人。农村合作医疗机制不断完善,保障能力增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7.97万人。计划生育率94.9%,达到省一类地区水平。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区第十届运动会。新会籍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金牌14枚,获第29届北京奥运会77公斤举重比赛银牌。

十一、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全年环境保护投资总额4.36亿元。工业废水排放量2764万吨,达标率85.6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99%。城市空气污染指数95.6%。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8db(A)。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区园林绿化面积112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40.1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6%。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区没有发生较大以上(一次死亡3人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22,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4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97,火灾事故死亡率为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74.8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7.3万人,女性人口37.5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84%和50.16%。全年户籍出生人口7562人,出生率10.1‰;死亡人口5552人,死亡率7.42‰;人口自然增长率2.69‰。

年末全区从业人员43.53万人,增加1401人。国有、集体及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789元,增长10.8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0.03亿元,增长15.0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3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0.36平方米。

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全区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3.57万人、17.69万人、9.23万人和7.71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8.95亿元。全区有养老机构11家,床位928张,收养569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56万人,发放低保救济金1484万元,五保供养6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