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秭归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乡镇文化站新建和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四大惠民工程”加速推进;完成了全县文化遗产普查,举办了第六届端午文化旅游节、第三届民间文艺调演;建成开发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行程万余公里、跨越10省市的寻访屈原后裔活动。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成功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新闻宣传质量不断提高,有线电视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全年广播覆盖率达到95%,电视覆盖率达到98%。 年末全县卫生机构146个,其中医院1个,卫生院12个,妇幼保健院(站)1个,疾病预防控治中心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924张,其中医院300张,卫生院624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2.41张。卫生技术人员117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83人,注册护士333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06人,其中每千人拥有医生1.26人。 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控有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完成了6个乡镇卫生院、24个村卫生室建设。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县城复查。 广泛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了端午龙舟赛、第三届县直机关运动会。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户数139417户,总人口383488人。在总人口中,按性别分:男性人口198347人,女性人口185141人,人口性别比为107.13%;按户口性质分:农业人口316235人,非农业人口67253人。在总人口中,18周岁以下人口51411人,18至35周岁人口103732人,35至60周岁人口168023人,60周岁以上人口60322人。乡村户数103515户,乡村人口315656人,乡村劳动力总资源194532人,乡村从业人员193227人。全年出生人口2738人,死亡人口2545人,人口出生率7.12‰,人口死亡率6.62‰,人口自然增长率0.50‰(出生与死亡人口采用计划生育部门统计数)。迁入2260人,迁出1161人。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7元,比上年增加302元,增长10.5%。其中:工资性收入1110元,增长10.83%;家庭经营纯收入1765元,增长7.26%;财产性纯收入85元,增长17.56%;转移性纯收入216元,增长39.0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3259元,比上年减少128元,下降3.77%。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668元,比上年减少148元,下降8.16%;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86元,比上年减少17元,下降8.35%。惠农政策不断得到落实,全年发放“家电下乡”补贴、退耕还林、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资金1.39亿元。 防灾救灾工作主动扎实。成功创建了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率先在三峡库区推行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保险。有效处置了茅坪镇陈家冲、泄滩乡王家屋场、归州镇卡子湾等多处地质灾害险情,加大了对历年灾民搬迁安置的力度,有效治理了北泥儿湾滑坡体,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15元,比上年增加836元,增长8.6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达到8090元,比上年增加572元,增长7.61%。其中:人均食品支出3446元,比上年增加183元,增长5.58%;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823元,比上年增加137元,增长19.89%。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4.36平方米。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廉租补贴对象从特困群体向低收入群体扩展,全年新建廉租房600套、3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补贴432户、34万元。 全县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4261元,比上年增长13.96%。其中:企业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2373元,增长9.32%;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7893元,增长17.74%;机关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9783元,增长11.27%。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26479人,其中城镇居民7510人。发放农村和城镇低保资金3171万元。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150人、下岗失业再就业人数15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0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县社会保险参保规模达14万多人次,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6%。全年社会保险扩面16225人,其中:企业养老保险6602人,基本医疗保险3685人,失业保险1514人,工伤保险2767人,生育保险1657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32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915人。全年累计征收社会保险费25211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倍;社保基金支出13555万元,比上年增长16.43%;当期社保基金结余17281万元,社保基金滚存结余30224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倍。全年救助各类困难群众3.14万人,发放救助资金4200万元;供养五保、孤儿2167人;实施医疗救助30801人次,实施重度精神病患者住院医疗救助58人。 十一、移民、资源、环境与社会治安 累计完成移民搬迁97386人,其中外迁22402人,2009年完成移民搬迁1872人,其中外迁18人。围绕移民安稳致富、地质灾害防治、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我县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规划,为秭归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认真落实了城镇移民后期扶助政策,及时兑现了农村移民后扶资金,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质量进一步提高。积极处理外迁移民遗留问题,确保移民利益。狠抓了试验性蓄水应急工作,及时处理了地质灾害险情,确保了库区交通、通信、电力畅通,库区社会秩序稳定。 年末耕地总资源26.74千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9.05千公顷。在常用耕地面积中,水田3.45千公顷,旱地15.6千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49.8%。年平均气温16.5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8度,无霜期280天,年降水量1224.1毫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40.8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4.49%;单位GDP能耗为3.74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5.77%。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00万元,维护改造投资99万元,金缸城新区刘家湾基础设施项目花园路全面开工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场二期项目主体工程完工,港口沿线供水管网铺设工程全部完成,市政设施完好率90%以上。三峡文明库区创建向纵深推进,县城再次荣获市级“文明县城”称号。 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8995万元,实现了全年COD、SO2减排目标,县城环境空气质量全年均为优良,集中式饮用水水质全部达标。生活污水处理率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6.89%。关闭了2家立窑式水泥生产企业,拆除库区养殖网箱5215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