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卧龙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4-07 南阳市卧龙区统计局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方针政策,以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加快开放,优化环境等各项措施为着力点,战胜了“非典”和严重旱涝等自然灾害,全区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发展态势,实现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7.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6.32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11.24亿元,增长11.2%。

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日以显现。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由上年的28.8:41.2:30变化为26.7:43.4:29.9,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份额中的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下降0.1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区城镇从业人员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5%,通过推进再就业工作,全区有1600人实现了再就业。全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基本建成,建立了4个劳动保障所和28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影响经济更快增长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微观经济活力不够强,企业规模小,部分企业经济效益较差,投资和出口规模偏小,农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困难,“三农”问题依然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消费需求犹显不足。总之,经济快速增长基础尚不牢固。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区果草牧生态产业链已具雏形,新发展优质牧草2.5万亩,全年完成退耕还林6.62万亩,建成各类养殖小区35个,达标专业村34个;小辣椒、小白瓜、金针菇、芦笋、双孢菇、温棚反季蔬菜六大基地和七里园冯楼、蒲山顺达两大养畜基地,通过了省级无公害验收。粮经作物比重由上年的60.8:39.2变为58.8:41.2,粮食作物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

农产品区域布局、品种、品质进一步优化。全区初步形成了东北花卉农业,北部林果牧草业,西、南粮棉业、近郊蔬菜畜牧业。适应市场变化,品种、品质优良农作物发展较快,以优质专用小麦、脱毒红薯为代表,种植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30.6%、85%。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310公顷,比上年下降2.2%;棉花种植面积7475公顷,比上年增长6.3%;油料种植面积12923公顷,比上年下降0.4%;蔬菜种植面积15250公顷,比上年增长1.7%。

种植业遭受了严重灾害,主要秋季农产品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21.28万吨,比上年减产8.9%;油料产量25.7万吨,比上年减产25.3%;棉花产量5519吨,比上年减产16.8%;蔬菜产量59.54万吨,比上年增产3.6%;水果产量9137吨,比上年减产7.3%。主要农产品产量见附表: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    品       单  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粮  食            吨         212774               -8.9

#夏  粮    吨         121854                 11

秋  粮    吨           90920             -26.5

油  料            吨           25711             -25.3

棉  花         吨             5519             -16.8

蔬  菜         吨         595373                3.6

水  果            吨             9137               -7.3

肉  类            吨           42606                7.5

禽  蛋            吨           37801              10.5

水产品          吨             2853                9.6

奶  类            吨           52638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