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东山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东山县统计局 (2006年4月10日) 2005年,我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全市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工业立县、海洋富县、旅游兴县、港口强县”发展战略,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快。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2.61亿元(快报数,下同),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1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9.40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10.71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8.4:28.8:32.8。 市场物价有所上涨。2005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0.9%,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非食品类价格下降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5%,消费品价格上涨0.5%,食品类价格上涨3.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82%。 就业更趋充分,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年新安置就业2602人,下岗人员再就业55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城镇单位年末在岗职工16633人,其中企业职工10598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工业化水平不高,财政收入增长后劲不足,支出压力大,农业抵御灾害、应变市场的能力较弱等。 二、农 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51亿元,增长5.5%,其中种植业产值1.45亿元,增长6.0%。推广芦笋良种100万粒,标准化种植1.2万亩,全县芦笋种植面积2.27万亩,产量2.05万吨,下降10.4%;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种萝卜、洋葱、大葱等出口创汇新品种3000亩;扩大水果优质化面积,枇杷、芭乐、印度蜜枣等新优水果投产5000亩,比上年增加1000亩。全县水果实有面积3万亩,采摘面积2.4万亩,当年新植面积724亩,全年水果产量10610吨,增长17.4%。 渔业生产技艺提升,外海捕捞能力进一步增强,水产品养殖进一步优化。全年渔业总产值20.3亿元,增长5.8%,占全部农业总产值的90.3%。水产品总产量31.82万吨,增长3.7%。其中,海洋捕捞16.7万吨,增长1.6%,全县己有钢质渔轮上百艘,远洋捕捞渔船2对4艘;海水养殖14.11万吨,增长6.4%;淡水养殖1.01万吨,增长2.2%。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13.7万亩,在调整优化渔业养殖结构的同时,推进优势水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虾池综合养殖,引进北方大鲮鲆育苗成功。鲍鱼、牙鲆鱼养殖进一步推广。 创新造林机制,全面完成13个村的集体林权改革,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完成农田林网35公里,道路绿化48公里,四旁植树52万株,国债造林4413亩。 “六千”水利工程、农村水泥路建设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全年共转移4200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快速。全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21亿元,增长29.1%。全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1.54亿元,增长2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3.62亿元,增长33.1%。 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9家,退出5家,净增14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6家,超5000万元企业6家。在规模工业中,国有工业企业10家,产值2.1亿元,增长19.3%;集体和股份合作工业企业6家,产值0.96亿元,增长12%;三资工业企业29家,产值9.08亿元,增长8.1%;私营工业企业41家,产值11.48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8.6%,增长68.7%,拉动增长26.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超八成,私营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工业发展的领头羊。从主要支柱产业看,水产品加工及果蔬加工制造39家,产值13.1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55.4%,增长17.0%;能源电力3家,产值4.7亿元,增长2.4倍;建材工业10家,产值1.3亿元,增长25%;包鞋纺制造12家,产值2.0亿元,增长70.7%;渔需制品6家,产值1.5亿元,增长33.0%。 全年规模工业产销率达94.9 %,出口交货值9.68亿元,增长21.3%,工业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海魁水产获得欧盟注册,华远公司“陵岛”牌芦笋罐头获省名牌产品,全县己有欧盟注册企业2家,HACCP认证企业9家,对韩注册企业9家。 全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92亿元,增长7.8%。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完成8992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安产值6277万元,房屋施工面积10.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4万平方米,工程结算收入1812万元,工程结算利润109万元,工程税金及附加87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1亿元,增长42.2%。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77亿元,增长56.6%;农村固定资产2.34亿元,增长19.8%。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项目投资2.59亿元,增长48.3%;房地产开发投资1.95亿元,增长83.3%,拉动投资增长29.1个百分点,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5.5万平方米。 重点建设成效明显。2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37 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6%。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7%。其中工业生产性项目14个,完成投资2.44亿元,占51%。大型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八尺门大桥、冬古码头疏港公路等项目竣工,全联冷冻、超然食品等一批工业项目投产,水产品综合市场、大澳中心渔港、计划投资3.1亿元的风电二期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截止12月底,当年全县纳入统计在建项目超过70个。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26亿元,比上年增长7.5%。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398万吨,比上年增长7.2%。其中,公路运输货运量356万吨,水路运输货运量42万吨。全县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17182万吨公里,水路运输货运周转量13700万吨公里。全县客运量16万人,客运周转量156万人公里。港口营运不断拓展,新辟冬古码头油品装卸和硅砂出口东莞业务,冬古石油专用码头建设进入“工可”编制阶段。口岸通关进一步提速。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11万吨,比上年增长3.8%。 城乡电话用户达到5.5万户。上互联网网络用户达到 5000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