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龙湾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年末,全区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1个,其中区级医院2家、卫生院9家,公共卫生事业单位3家;拥有编制床位56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60人,其中执业医师169人,执业助理医师55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6.79张、医生6.7人;全年门诊105.63万人次(不包括诊所和个体卫生室)。共有个体诊所56个,村卫生室211个;已建社区服务中心10个,社区服务站42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关心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开展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全年全区共体检了162729人,其中成人84292人,体检率达45.7%。 2009年,精心组织开展龙湾区第六届全民健身宣传服务月活动和首个“全民健身日”活动。积极组队参与市十四届运动会大众部比赛并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注重社会体育骨干培训和国民体质监测。2009年举办区本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1期,国民体质监测培训班1期,选派8名镇(街道)的社会体育工作者参加了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选派2名人员参加省国民体质培训;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点,组织300多名农民参加体质监测。抓好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工程逐步完善。全年建成47个健身苑点,15个室外普通篮球场,2个室外灯光篮球场,2个室外羽毛球场,14个室外乒乓球场和1个室内健身室。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完成省市和区本级重点工程投资8.03亿元和16.5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9%和104.5%。灵昆大道接线隧道建成通车,江滨路龙湾段、曹龙大道、围垦路等工程加快建设,塘永公路永梅段整治、飞云江三桥龙湾段接线工程进场施工。东片排污管网建设进展迅速,完成主干管铺设1.6公里、截污管87.5公里,纳管到户1.27万户,日平均污水收集量达6万吨以上。完成新农村电气化改造34个村,基本建成220千伏瑶溪变,110千伏南洋变加快建设,220千伏龙东变等电力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有效。 以“一巩固、三延伸”为载体,深化市容环境整治,建成永兴、灵昆污泥临时填埋场,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6 座、公厕12座,整治垃圾死角1000 余处。开展“门前三包”责任制试点管理,31条文明街路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合成革行业污染整治通过市级验收,电镀、不锈钢拉管、拉丝等行业污染整治成果得到巩固。蓝田电镀基地企业入园步伐加快,海城电镀基地进场施工,合成革固废处置中心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建设。建成152 家企业污染源视频监控系统,30 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申报省节能降耗重点项目23 项,全年打击取缔无证无照化工原料桶清洗点68家、无证电镀144家次、无证不锈钢拉管30家次、非法小熔炼35家次。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全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11%以上。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总人口334140人,总户数85805户。其中,农业人口272413人,非农人口61727人。男女性别比为107.2∶100(女性为100),当年出生人口4572人,死亡人口1697人。人口出生率为13.75‰,人口死亡率为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64‰。 200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537元,同比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3661元,同比增长6.6%。据调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481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549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609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4123元。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1.5%,农村为3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49.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3.7平方米。 ![]() 2009年末,全区养老保险参保单位3840家,参保总人数8.35万人,其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3650家,参保人数7.81万人。医疗保险参保单位2593家,参保人数5.02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42万人;全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2万人,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非农人员参保3.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单位3623家,参保人数4.4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单位3798家,参保总人数12.51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区共有102个行政村的78209人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年内新增参保20个村3068人,基本实现即征即保。 2009年,全区共有老年福利机构13家,床位1685张,年末在院人数1477人。其中民政登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2家,床位29张,年末在院人数21人;未登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10家,床位1367张,年末在院人数1371人。现全区共有低保对象2209户4677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62户274人,农村低保对象(含农村五保对象)2047户4403人。发放医疗救助款370.15万元,其中门诊救助337人次,救助金额88.4万元,住院救助597人次,救助金额353.3万元。全年全区共发放临时救济资金74.48万元,救济特困人员439人次。 注:(1)本公报所列部分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全区、区本级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额按房地产项目所在地统计,其它房地产指标仍按房地产公司主管局范围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