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鹿城区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技进步明显。1993年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评定区级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4家企业产品在中国首届科技博览会获金奖,3家获科技创新奖。 科技协作活动有新发展。1993年,我区与部分高校与科研单位联合举办“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会”、“93温州全国大学生科技成果展交会”。区属温州市安全器材公司还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了创办“直升飞机制造公司”协议。 知识产权意识增强。1993年,全区申报专利项目增多,全年公告79件,授权83件,累计授权413件,专利申请量居全市之首。区属浙江通用低压开关厂厂长荣获省“优秀专利厂长”荣誉称号。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用于教育事业经费2786.7万元,比上年增长29.85%。其中,财政拨款1948万元,比上年增长19.66%,占财政总支出21.14%。全年新建、修建中、小学校舍1.74万平方米,兴建教、职工住宅4400平方米。 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顺利。全区7683名学龄儿童入学,6241名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小学入学率99.6%,巩固率99.4%,毕业率99.8%,初等教育普及率98.8%;小学流生率0.1%以下,中学流生率3.07%。 成人教育1993年建立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年组织各类成人培训12916人次。职业教育全年招收2个班级81名。特殊教育被评为省特教先进单位,并受到国家教委通报表彰。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高涨,35个办学单位,培训量14000多人次。全区在园幼儿14695人。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在上年推行“三制”改革试点基础上,已有17所学校实行“三制”,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九、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文化市场繁荣,我区现有歌舞厅18家,卡拉OK厅18家,录像厅64个、集体游艺场12家,游戏机和桌台球142台,个体电子游戏机和桌台球988台。全年举办了“鹿城区第四届鹿城音乐会”、“戏剧小品培训班”。在市七届音乐会上,我区参赛节目获26项奖;在“省四届音舞节”和“戏剧小品大赛”中,我区参赛节目获2个一等奖,为我区建区以来获得最高奖。全区群众性文艺活动蓬勃发展,围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全区组织举办了诗歌朗诵会、演唱会、摄影、书法比赛等系列活动。全年还接待省内外民间职业剧团演出740场次。在抓繁荣文艺的同时,文化市场管理的力度加强,全年出动稽查246次,查处大小违章案件134起,罚款2.2万元。 1993年,全区有医疗卫生单位26家。其中,医院4家、卫生防疫保健站(所、中心)4家,卫生院18家,个体行医298户。床位564张,人员1102人。农村初级保健工作13项考核指标已有11项指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2项基本达到要求。儿童“四苗”接种率达96%上、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07.9/十万,比上年下降32.94%。 申奥运系列群众性体育活动取得显著成绩。全年全区共举办16项次体育竞赛,并承办了市级武术比赛。在市级体育竞赛中,我区获9项团体冠军、119枚金牌、65枚银牌、50枚铜牌。学校体育,全区60所小学25338名适龄学生达标,合格率96.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区属5所中学达标率85.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1993年底止,全区设16个街道,4个乡,1个镇及江心屿办事处,47个行政村、229个居民委员会,全区面积88.3平方公里。 年末总人口47106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5075人,占总人口的83.87%。人口出生率9.55‰,死亡率4.80‰;自然增长率4.75‰。 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和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农村计生工作有所突破,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逐步纳入轨道。全年施行四项节育手术5289例,计生符合率94.08%,一孩率89.07%,晚婚率89.17%。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1993年,市区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3880元,比上年增长38%。农民年人均收入2151元,比上年增长32.5%。 1993年,全区安置就业5043人,劳务市场劳动力交流成功3.34万人次。 民政社区服务不断充实完善,全年新办老年人、残疾人经营型福利设施3年,各类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全区1500多户民政对象生活经常得到帮助。为高龄老人举行生日庆祝活动全面开展,2012名高龄老人受到慰问。区社会福利院和儿童福利院共收养316人。全区有敬老院(老人公寓)8所,收养孤寡老人177名。民政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490名。双拥工作形成网络化服务体系。我区被命名为“浙江省民政工作先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