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旅游 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23亿元,增长20.4%,增幅全市排名位居第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2.81亿元,增长25.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42亿元,下降16.34%。汽车销售继续成为拉动消费的动力。全区累计拥有限额以上汽车销售企业25家,全年实现汽车零售额40亿元,增长33.1%。 旅游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2009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2.58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35.87%;实现旅游总收入44.1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80.7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27.29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35.98%,接待入境游客5.30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27.71%;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41.73亿元,同比上年增长84.16%,外汇收入3503.06万美元,同比上年增长36.67%。慈城古县城、绿野山庄成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我区旅游景区建设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区共拥有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列全市首位;新增市农家乐示范村(点)2个,区星级农家乐经营示范户23家,新评国家“银叶级”绿色饭店1家,省首批三、四星级旅行社5家,市首批四花级经济型酒店2家。全区14个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旅游者380.41万人次,位居全市前列,门票收入2437.39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3家星(花)级旅游饭店游客接待量42.1万人天数,平均客房出租率58.8%,是全市唯一一个实现逆势增长的县(市、区);17家旅行社组接团游客125.7万人天,实现营业收入2.70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旅行社达5家,比上年新增3家。论证并通过了《江北区旅游发展规划(2007-2030)》,研究了《浙东旅游集散中心(华东mall)概念性规划》。全区范围内安装了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参与办好了首届中华慈孝节和星期六?相约老外滩两个重大节庆活动,从宣传广告、专场推介、旅行社对接、政策激励等多渠道,进一步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慈城古县城景区与435家旅行社签约,比上年增加45%,团队游客接待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多。慈城古建筑群获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江北区被亚太旅游联合会等单位命名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青少年绿色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定为中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保国寺景区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市十佳生态景区;宁波国旅、康泰被评为省百强旅行社。组织参加旅交会、旅洽会等展会促销10多次,多次获省优秀展台奖、市最佳组织奖。 六、外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企稳回升,外经合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19.19亿美元,微幅增长1.59%。其中自营出口额13.82亿美元,同比下降6.75%,完成市保稳促调目标107%;实现自营进口额5.37亿美元,同比增长31.97%。进出口主体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全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88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拉动全区出口增长8个百分点。全年获批境外投资项目28个,中方投资额达到了8971.4万美元,较上年度增长近14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 招商引资稳步提升,大项目招引成效明显。全年新引进外资项目28个,其中三产服务业项目15个,千万美元以上项目6个,投资总额1.66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9267.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203.4万美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02.97%和102.9%。全年新引进内资项目579个,实现注册资金实到额26.84亿元,大市外注册资金实到额8.82亿元。其中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达16个。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153个,注册资金5.9亿元,占比21.98%。全年新增服务外包企业8家,累计24家,营业额达3.93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二番。 七、城市管理、交通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全年共计维修沥青路面3016平方米,砼路面268.5平方米,人行道1409平方米。沥青灌缝6633米,疏通下水道58960米,检查窨雨井36431座,安装窨雨井防护网352只。全区市政完好率达89.7%。新增北外环西段等7条保洁道路,新增保洁面积14.3万平方米,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各类绿地81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18%,人均公共绿地11.84平方米。 交通建设推进。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10月29日高速公江北连接线二期工程开工建设,2009年共完成投资6000万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00%,土地预征完成总量的约90%。完成城西港区规划、立项、选址、环评批复。民生工程有序推进, 2009年列入区计划的7个农村联网公路建设项目,调整后总里程为3.92公里,投资650万元,已全部完工。广元路改建工程主体工程已完工通车,骆观线冯塘线桥头接坡及同心桥改建工程接坡部分已经完工,压观线洪塘公铁下穿段立交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已完成招标工作。2009年投入60万资金对全区14座省道桥梁及131座农村公路桥梁进行了桥梁健康状况检测及数据库的完善,完成危坡、危桥工程共6个。建设农村客运停靠站25个,比原计划超150%。 八、科技、教育与人才 科技投入继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本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6242万元,其中科技项目经费1990万。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市级重大招标项目3项,获得上级经费支持1400余万元。拥有享受国家所得税15%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25家,各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60家,其中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10家,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项,市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泛开展区校、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建设得到新推进,宁波大学科技产业园正式开园运营,引进7家应用型研究所和3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了宁波市首家大学联合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院工程机械军用改装车试验场在我区成立了宁波基地,国家级水表检测中心完成建设。开发市级新产品203项,同比增长42%。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全年52.6亿,同比增长5.6%。全年专利授权量919件,同比增长55.5%,其中发明专利67件,同比增长109.3%,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率排名全市第2位。企业信息化应用步伐加快,新认定市级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7家,区级信息化示范企业20家。全区软件产业发展迅速,认定软件企业6家,软件产品15件,全年软件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118.2%。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区共有公办中小学25所,成人学校5所,公办及国有民办幼儿园51所。在校中小学生24319人,其中初中生9112人,小学生15207人,学前三年幼儿人口入园率、义务教育段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残疾儿童入学率均为100%。教职工1636人,小学大专以上学历、中学本科以上高学历分别是84.7%、89.6%;小学和中学教师队伍,中级以上职称比例分别为64.4%和68.9%,35周岁以下教师比例分别为52.4%和50.6%;全区有省特级教师4人,市、区级名师名校长41人,市、区级学科骨干教师116人。2009年,全区共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人数37181人,农村后备劳动力素质教育197人。教育城乡一体化顺利推进,总投资1.55亿元的慈城中学投入试用,庄桥中学扩建、北岸琴森北侧幼儿园主体建设工程完成,洪塘中学三期扩建工程如期开工,新增2所六星、4所四星级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