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人才引进保持稳定增长。人才引进保持稳定增长。全区2009年度新引进各类人才7048名,人才总量突破5万人,达到50428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40名,博士3名,为我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健康发展,文化大区建设扎实推进。今年新建、改建文化宫19个,其中10个文化宫被评为市级村落(社区)文化宫,3个被评为区级村落(社区)文化宫。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打造慈孝品牌,全力办好首届中华慈孝节。首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2009年10月26日,首届中华慈孝节开幕式暨“慈城之夜”颁奖文艺晚会在慈城中学举行,晚会对当代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和两位“当代中华最感人的慈孝人物”特别奖进行了颁奖,《2009胡润慈善榜》在晚会上发榜,10000多名海内外宾朋到会观看,整台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三套节目中进行了录播。慈孝文化系列活动全面展开,主要包括公选慈孝日、中华慈孝新语和慈孝节LOGO征集活动、企业慈孝文化系列活动、慈孝文艺巡回展演、慈孝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中华慈孝连环画《慈孝句章》创作、慈城镇系列民俗活动、慈孝家庭建设活动、慈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挂牌活动、慈孝短信发送活动等。通过首届中华慈孝节,我区搭建了全球华人文化沟通的桥梁,走出了对外输出传统文化的新路子,弘扬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了慈孝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承办“星期六?相约老外滩”等相关活动,广泛开展“一街(镇)一文化品牌活动”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续推进“千场电影百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全年共放映电影708场,演出戏剧40场。大力开展文艺精品创作,《真情少年》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孝子列传?汉》获市“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慈城历史文化名镇遗产建筑群”荣获2009年度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江北区和庄桥街道分别被授予“慈孝之乡”和“风筝之乡”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宁波(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8个项目,命名慈城年糕、骨木镶嵌等2个传承基地和纪平、周凤宝等2名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净化。2009年,共出动执法检查1567人次,检查文化、出版物经营单位2415家,查获违法违规经营单位10起,查扣非法经营电脑107台,电子游戏、电路板1899台(块),收缴非法音像制品6562张,取缔“黑网吧”58家。广电事业不断发展。全区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联网率达到100%,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成为浙江省第四个、宁波市第三个全面完成数字电视改造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区。 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网络基本建立,切实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90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9家,村卫生室58家;区属医疗机构拥有病床312张,卫生技术人员594人;全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达到1442342人次,住院人次4035人次。全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婴儿死亡率为2.33‰;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为100%、96.8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7.08%,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为95.36%。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区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所,其中省级3所,市级6所,市区联办5所,市级训练点3所,区级16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所;篮球场74个,其中灯光篮球场3个,门球场7个,网球场4个,气排球场3个,乒乓球场52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1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3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20名;单项体育协会8个,全年体育协会举办各种比赛36余次,承办市级3次,全区千人以上活动2次,体育锻炼人口达到45%。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区年末公安户籍人口236691人,98149户,其中非农业人口151146人。总人口中男性117192人 ,女性119499人。年内出生人口186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5‰,计划生育率达到99.40%。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8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05元,增长12.2%,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人均9251元,占全部收入的71.13%。 十一、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66866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75997人,参加失业保险99824人,参加工伤保险92796人,参加生育保险87522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31381人,享受21333人,参加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1437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5877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52141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改革,农村低保调整到320元/月,达到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的80%。全年全区共有低保1145户、1651人,发放低保金752.21万元,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将全区城乡161位符合低保标准的二级以上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104位家庭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二级以上残疾人按低保标准享受基本生活补助;实施《残疾人分类救助办法》,全区未就业残疾人和无社会保障残疾人全部纳入政府救济的范畴,共1212人享受每月70-2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金。实施重残人员托(安)养工程,集中托养重度残疾人28名,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131名。新建11家农村行政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数达到22家,占全区行政村21.8%。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发放医疗救助1249人次,共计210.5万元。新创建18个市级现代化和谐社区,文教街道和绿梅社区分别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全国和谐社区示范社区”。 十二、环境保护、节能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全区扩大烟控区13.8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5平方公里;全区工业污水、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在90%以上,其中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100%安装了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达标率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以上,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实现零排放。 “平安江北”建设逐步深入。司法各类民间纠纷成功调处4799起,成功率98.9%;刑事案件发案得到有效遏制,全年共接处警43937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385起,比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3%。全年共排查隐患715个,其中重大事故隐患4个,整改隐患710个;完成各类安全生产教育培训64860人,其中企业法人1096人,安管员1330人,特种作业人员365人,从业人员62069人;共调查处理行政处罚案件3起,受理各类来信来电举报42起,查实处理35起,捣毁危险化学品非法窝点3处,查获各类非法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约32吨,查没违禁伪劣烟花爆竹113箱。全年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45起,下降7.89%;死亡29人,下降6.45%;受伤270人,下降11.2%;直接经济损失111.13万,下降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