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邮电通讯。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为11.81亿元,增长11.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43.05万户,下降6.0%。住宅电话用户数21.0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14.77万户,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16.76万户,分别增长2.1%、22.1%和24.7%。 旅游业。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55.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29亿元,分别增长26.5%和23.5%。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1.8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2600.13万美元,同比均增长11.8%,并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度假旅游名区”。至年末,全区各类旅行社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全区星级宾馆达到2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9家、二星级11家。全区有A级景区3个,4A景区1个。 十、金融和保险 金融。截至年底,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979.98亿元,增长32.6%,其中居民储蓄余额373.56亿元,增长23.9%,企事业存款394.31亿元,增长61.4%;各项贷款余额770.44亿元,增长34.9%。 保险。全区现有各类保险机构3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7.96亿元,下降4.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7亿元,下降4.1%;人身险保费收入4.49亿元,下降5.2%。保险赔付款金额3.83亿元,增长2.9%,其中财产险赔付款2.35亿元,下降4.6%;人身险赔付款1.48亿元,增长17.4%。 十一、教育和科技 教育。全区幼儿园66所,在园幼儿31629人,专任教师1726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98.86%。小学45所,在校生63489人,增长6.7%。初中37所,在校生29655人,专任教师2279人,增长3.8%。普通高中9所,在校生13201人,其中专任教师929人,生师比14.2∶1。全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1.9%。 科技。全年专利申请2805件,增长51.3%,专利授权1759件,增长117.2%。全区共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5项,其中省级以上147项,申报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项目34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10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3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14项。全区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2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28家,新增省科技型企业24家,全区共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3家,省科技型企业68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累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只,驰名商标16件(见表5)。 表5 商标和品牌 商标数量 计量单位 拥有量 品牌数量 计量单位 拥有量 区级以上商标 件 225 区级以上名牌 只 150 #中国驰名商标 件 16 #中国名牌 只 3 省著名商标 件 33 省名牌 只 27 市知名商标 件 59 市名牌 只 45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截止年底,全区文化经营单位有1700余家,其中文化娱乐业场所147家、网吧104家、营业性演出场所20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2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16家、书报刊经营单位189家,各类印刷企业359家、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使用单位6家、体育经营场所33家。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77万册,同比净增6.3万册。全年出版《城乡导报》365期,日发行量达3.6万份。余杭电视台每天播出时间16小时,其中自备节目8小时;广播电台播出时间为24小时,其中自备节目23小时。全区数字电视用户数量进一步增长,用户总数突破10万,列全省各县区(市)之首,农村广播通响率保持在95%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到98%。 卫生。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院、卫生医疗机构167家,其中等级医院6家。医院、卫生院共有各类医疗病床2636张,其中等级医院1516张,分别增长4.5%和2.3%。医院、卫生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587人,其中执业医师1379人,注册护士1253人,分别增长5.8%、8.4%和2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12‰,比上年下降了0.91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3.19‰,比上年下降了0.36个千分点。累计创建3家省级、14家市级、24家区级(含省市级)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卫生厕所普及率、三格式无害化率分别达100%和83.8%。 体育。竞技体育取得突破,在第17届市运会上,余杭代表团夺得金牌榜第一、团体总分第二,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截至年底,全区新建健身苑(点)139个,篮球场20个,乒乓球室25个。大型活动办出影响,成功承办浙江省少年儿童第29届“迎春杯”冬季游泳锦标赛、“杭汽轮杯”杭州市第十七届运动会(青少年部)摔跤比赛、省第二届门球“冠军杯”赛、省第三届体育强镇(乡)三人制篮球等。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3、本文使用的增长速度,除“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外,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