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4-02 杭州市余杭区统计局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区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大力实施“六大战略”,扎实开展“项目建设行动年”和“三力提升”活动,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努力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区经济总体呈现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32.46亿元,可比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5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87.89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209.04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4:57.1:36.5调整为6.7:54.1:39.2。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区人均GDP为63172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突破9000美元,达到9269美元。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区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89.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年末,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3.89万户,从业人员4.49万人;私营企业1.41万户,从业人员5.07万人。

财政收支。全年财政总收入首度迈入百亿大关,达到100.07亿元,增长2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9.67亿元,增长22.9%。从税种看,增值税34.26亿元,增长21.6%,营业税21.16亿元,增长23.7%,企业所得税17.50亿元,增长0.03%,契税7.11亿元,增长55.3%,个人所得税6.21亿元,增长39.0%。从行业看,工业税收41.84亿元,增长21.5%,除房地产外第三产业税收19.98亿元,增长33.9%,建筑业税收8.50亿元,增长53.6%,房地产税收22.37亿元,下降1.1%。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等支出保障较好。地方财政预算支出58.06亿元,增长30.2%,其中,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科技、农林水事务、教育等支出分别增长1091.5%、75.2%、63.7%、30.0%、24.4%、17.6%和14.7%。

市场价格。2009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下降2.4%。八大类商品的价格呈现“三涨五跌”的运行态势,其中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7%,食品类上涨1.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下跌13.2%,居住类下跌1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跌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跌1.6%,交通和通信类下跌0.7%。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项       目 2009年 2008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97.6 105.0

1、食品 101.5 111.9

2、烟酒及用品 100.6 104.2

3、衣着 86.8 96.8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8.4 104.7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1.7 105.1

6、交通和通信 99.3 101.4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8.1 100.0

8、居住 89.3 104.6

劳动就业。全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8869人,11333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004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85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2205人。征地农转非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53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5%,确保了全区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4.84万人,其中非农人口41.90万人。年末总户数23.82万户,全年出生人口8499人,死亡人口5226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68‰和3.48‰。

人民生活。200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087元,增长10.2%;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7955元,增长11.6%。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1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24辆、空调器219台、移动电话210部、家用计算机91台、微波炉74台、热水器97台、助动车29辆。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956元,增长11.2%;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1225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5.4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84台、电冰箱102台、空调器164台、热水器81台、微波炉29台、移动电话205部、家用计算机48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73.56亿元,增长23.9%。

社会保障。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27.8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83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9.5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2.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9.2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1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22万人,比上年末净增1.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7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0.9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50.81万人,参保率为99.70%。

社会福利。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3所,床位2302张,收养人员757人。全区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92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6162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为96.5%和100%。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8.62亿元。申嘉湖杭高速公路余杭段、104国道至古墩路连接线、石大公路至09省道连接线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等工程有序推进。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24.59平方公里,增长8.7%,建城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519万平方米,排水管道总长度278公里,分别增长4.9%和59.8%。

公用事业。年末,全区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3506万吨,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8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9500万立方米。全年完成电网投资6.4亿元,净增主变容量23.85万千伏安,全年用电量53.22亿千瓦时,增长12.6%,其中工业用电38.96亿千瓦时,增长10.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64亿千瓦时,增长20.8%。

环境保护。建成四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9.6万吨/日,临平污水南排工程全线贯通,输送能力达到20万吨/日,全区污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额约17亿元,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20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1.3%。建立“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处理网络,处理垃圾量约30万吨/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加强苕溪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巩固“禁鸭”成果,开展百丈竹制品行业专项整治。推进运河流域综合治理,按照太湖流域提标要求对电镀、合成革等3个行业11家企业进行治理,5家企业已完成关停搬迁,2家企业已实现废水零排放,3家企业已完成治理。开展超山地区蜜饯行业专项整治,5个污水集中处理点已基本完成治理。开展运河搪瓷企业专项整治,6家均已完成治理任务。深化崇贤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已完成企业关停搬迁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