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江阴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4-01 无锡市江阴市统计局

民营经济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6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50%[注③],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88%,比上年提高2.2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年末注册资金8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0%,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金710.83亿元,增长28.40%;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18.32亿元,增长10.90%。全年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275.86亿元,增长16.2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55.01%。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20.37亿元,增长10.30%,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68.5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5.63亿元,增长24.50%,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4.92%,比上年提高3.97个百分点。实现税收106.85亿元,增长26.40%,占全部税收总收入51.20%,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00.79亿元,比上年增长25.09%。其中城镇投资225.20亿元,农村投资275.59亿元。总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1.29%;第二产业投资270.97亿元,增长7.97%;第三产业投资216.74亿元,增长51.37%。工业完成投资270.97亿元,增长8.20%。30个重点服务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42亿元,45个工业重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7.10亿元。

二、改革开放

体制改革  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进一步调整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健全民主决策,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市级政府机构由38个缩减为32个,南闸、云亭撤镇建街道,新设城东街道。积极推进”三大合作“组织建设,新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27家,累计123家;新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4家,累计达到101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家,累计206家。实施农村”三置换“改革试点,撤并村庄132个,新建三星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6家,新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范镇4个、示范村47个。恒阳石化物流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江阴板块增至23家。

市场培育和建设  市场培育和建设力度加大。全市拥有各类市场89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23个,消费品市场66个。全年贸易市场成交总额1063.35亿元,比上年下降0.46%,其中专业市场成交额774.83亿元,下降 10.75%。江阴市金属材料市场、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交易中心、江阴景澄物流交易市场和华东石化物资交易市场成交额超100亿元。

对外经济  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10.5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8.41%,其中自营出口额61.75亿美元,下降29.76%。全年新增进出口企业288家,其中新增出口企业255家。2009年新增江苏省轻纺面料出口基地1个,有23家企业获江苏省、无锡市”出口名牌“,出口基地建设位列全省前列。全年新批外资项目72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30个,年内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10.07亿美元;新增到位注册外资7.19亿美元,增长5.28%;全年新批服务业外资项目35个,新增服务业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3.64亿美元;年内服务业到位注册外资2.11亿美元。新增境外企业15家,协议投资额6014.4万美元。新增服务外包企业88家;完成服务外包业务总额2.13亿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7965万美元。

旅游  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67%;接待国内外旅游总人数763.49万人次,其中接待外国人17673人次;旅游景点接待游园人数2289万人次,增长16.33%。旅行社年内接待游客87.34万人次,增长30.10%。19家星级旅游涉外饭店(宾馆)实现营业收入4.53亿元,客房平均出租率为61.13%。

沿江开发  开发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科技城建设。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28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2%。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813.46亿元,增长16.09%;实现财政收入34.82亿元,增长0.10%;年内新批进区项目151个,其中外资企业32个;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2.19亿美元,年内到位注册外资2.68亿美元。临港新城坚持”港城联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港城功能得到强化。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77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2%。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204.24亿元,增长10.91%;实现财政收入46.16亿元,增长17.20%;年内新批进区项目625个,其中外资企业31个;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4.82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2.11亿美元。靖江园区发展速度继续加快。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308.12亿元,增长69.29%。其中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08.11亿元,增长70.72%;实现财政收入7.29亿元,比上年增长50.30%;年内新批进区企业71个,其中外资企业3个;新增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1.22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1.04亿美元。

三、社会事业

科技  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48万人,增长7.03%。全年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1项,其中实施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6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项;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5项,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8项,省支撑工业项目3项、农业和社会发展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自主创新产品9只。年内新批省、无锡市院士工作站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实施重点科研合作项目57只,法尔胜集团被列为全国首批创新示范企业,并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年内申请专利3742件,其中发明专利598件,授权专利2006件。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3%,实现技术贸易成交额9.2亿元。

教育  全市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78344人,其中小学83872人,普通中学67257人,职业中学14835人,大中专12167人,特殊教育21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6165人。各类学校教职员工15164人,其中专任教师14145人。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升办学质量。职教中心校成为首批省四星级职业中学之一,并升格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南菁高中新校区建成启用,江阴高中新校区施工进展顺利,中职园建设进入总体规划设计阶段,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化  坚持以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规划保护忠义街、北大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28处文物点被列为第七批市级文保单位,95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电视连续剧《江阴要塞》获2009年度央视电视剧热播剧奖,原创动画电影《快乐奔跑》获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达标率达到99.3%,城乡居民人均公共文化场馆面积0.45平方米,建成”农家书屋“203家, 10个镇(街道)建成图书馆分馆。全市拥有文化馆、文化服务中心20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藏书896万册。全市电视覆盖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98.90%,有线电视用户36.82万户。《江阴日报》全年出刊305期,出版报纸1006.5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