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楚州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5-27 淮安市楚州区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开放型经济和旅游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增长。

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7%。积极应对外需不足的严峻局面,“三外”工作成效显著。全区进出口总额实现105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出口94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1%。注册外资到帐额72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0.8%。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304人次,其中外国人1313人次,港澳台同胞991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83万美元。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再上新水平。

2009年我区除去土地出让金收入实现财政收入15.75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51亿元,比上年增长45.6%。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9.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07亿元,增长63%;非税收入12.94亿元,增长512.7%。国税、地税收入和财政征收部分比上年分别增长18.1%、29%和293.5%。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全年财政支出20.5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7.3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3.3%。财政支出中,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2.76亿元,增长15.8%;教育支出4.85亿元,增长6.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1亿元,增长41.2%;医疗卫生支出1.53亿元,增长67.6%。金融市场高位稳健运行。金融机构全年各项存款余额123.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79亿元,增长21.3%。各项贷款余额62.8亿元,比上年增长47.1%。

七、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科技事业继续得到发展。

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区”考核,被省科技厅表彰为“江苏省知识产权先进区”,施河镇被授予“全省首批科技创新专业镇”。科技创新扎实开展,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547件,专利授权量90件。全区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584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有7354人。教育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2%、99.9%、95.7%和34.6%;投入3203万元,完成了17所农村中学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和18所幼儿园建设工程;实施“育才兴教”工程,累计向1.33万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679万元。全区共有普通小学105所,在校学生6.05万人;普通中学40所,在校学生6.9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所,加上其他中学的职业高中学生,在校学生2.41万人。幼儿园36所,在园幼儿1.69万人。

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和刘鹗去世100周年纪念活动,新增农家书屋148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新增省级“非遗”项目4个,被评为全省农村文化先进区。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建成3个省级、6个市级示范化卫生服务中心和10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机构标准化普及率达96%。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2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008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623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039人,注册护士837人。

八、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人口总量平稳。人口与计生工作协调推进,人口出生率8.5‰,计划生育率95.1%,连续八年保持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世代服务室”在全市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6.23万人。常住人口99.5万人,其中城镇35.92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2元,比上年增长12.7%;人均消费性支出9164元,比上年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6455元,比上年增长11.2%。;人均消费支出4094元,比上年增长14.8%。人均储蓄7467元,比上年增长23.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30.7平方米。坚持把民生改善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克服财政压力,大幅度增加保障性投入,确保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全年财政用于民生保障的投入达6.42亿元,占全年总支出的33.8%。民生实事得到认真落实。落实廉租房补贴政策,为432户住房特困户发放补贴86.6万元。建立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大病最高支付限额普遍提标。实施“关爱工程”,五保户分散、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2200元和2800元;为农村80周岁以上无离退休金老人发放尊老金,城区65周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累计完成投入近7000万元,完成了23个乡镇的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改善了67.4万人的饮水条件。强化城乡低保,实现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募捐资金量连续三年全市第一。通过民政、慈善等渠道,向各类困难群体发放救助、救济款1797.6万元,受救助人数达8018人次。高度关心残疾人生活,被评为“全省白内障无障碍区”。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关闭10户治污不达标企业。单位GDP能耗下降率预计为4.5%。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3.2%和2.2%。年末全年环境空气良好天数达标率88.5%,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绿色楚州”建设成效明显,完成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合格村50个。成功创建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