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5-12 成都市龙泉驿区统计局

六、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合作稳步推进。全年引进到位市外内资75.4亿元,增长32.1%;实际利用外资2.57亿美元,增长34.4%;出口创汇22917万美元,增长42.8%;引进区外市内资金189.60亿元,增长64.0%;成资工业发展区引进项目20个,协议资金17.3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安居工程、标准厂房等投资4亿元;建成湖北咸宁 “龙泉农民创业园”1万亩。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年末区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94公里,比上年增加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781公里,增加37公里。高速公路65公里,与上年持平;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达31191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41.0%。公路货运周转量达110466万吨公里,增长28.1%;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达46138辆。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62089万元,同比增长2.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0690万元,增长5.0%。邮政业务总量1399万元,减少48.7%;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9.98万户,增长0.2%。移动电话用户 41.67万户,增长132.7%。

旅游业蓬勃发展。一年来,我区积极开发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接待国内游客959.15万人次,同比增长42.9%;实现旅游总收入24.18亿元,增长44.4%;星级饭店4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653个。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结构趋优。全年实现财政收入70.22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47.50亿元,增长21.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15.80亿元,增长29.1%。地方税收达13.55亿元,增长26.7%,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85.8%,比上年提高了15.2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87亿元,增长13.4%。其中教育支出5.70亿元,增长41.1%。医疗卫生支出1.61亿元,增长95.9%。公共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支出进一步增加。

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5.07亿元,同比增长36.0%,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160.40亿元,增长21.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8.68亿元,增长53.2%,提高37.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贷款余额80.82亿元,增长9.0%。房地产业贷款余额21.5亿元,增长39.6%。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7926万元,增长57.3%;赔偿与给付支出3396万元,增长37.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突破。年末全区普通中、小学学校44所,专任教师4304人,在校学生达7026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其中,女童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初中升学率为90.5%,高中升学率为64.3%,普高高考本科硬上线1463人,上线率达42.5%;深入实施“尊师重教、富民兴教十项制度”和“金凤凰”、“教育帮困助学”工程,新增815名山区学生进城(镇)读书,为4.1万人次困难学生提供教育救助;经开区实验中学二期建成投用,经开区实验高级中学开工建设,教育“三化”基础条件不断完善。

科学事业持续发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42家,比上年增加11家。实现总产值72.7亿元,同比增长34.6%。年末专业技术人员有7445人,增长12.8%。其中,农业技术人员1926人,增长35.0%;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26家。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医疗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年末区内医院、卫生院共26所,拥有床位2400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共2506人,其中,医生899人,比上年增加99人。卫生防疫人员142人,增加33人;婴儿死亡率为6.9‰,降低了0.22个百分点。“六大医卫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惠及群众200万人次;“卫生下乡村、进社区”成效明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扎实有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实效。

文体事业更加繁荣。年末全区拥有剧场、影院4个,博物馆及展览馆3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20万册,增长37.9%;国际互联网用户达62893户,增长12.1%;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149157户,增长12.5%;体育场馆1个,体育活动场所35个,参加体育比赛人数23800人,增长120%。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达35万,增长9.0%。

十一、城乡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四路”改造及景观建设项目成为建设部推广教学示范工程,经开区路网、南北干道等22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平安、西河、芦溪河三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柏合550kv变电站加快建设;新(改)建乡村公路101公里,公交“一元通”覆盖面不断扩大;4.7万名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初步建立,城市管理网络实现全域覆盖。

公用事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年自来水供应总量402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4.9%。其中,城市生活用水2100立方米,增长26.3%;天然气供应总量52000万立方米,增长12.3%。其中,城市居民供气6254万立方米,增长53.1%;全区供电总量13.38亿度,增长19.5%。分地域来看。农村用电2.37亿度,增长16.1%。城市用电11.01亿度,增长20.2%。分行业来看,工业用电8.65亿度,增长21.2%。商业用电0.93亿度,增长7.0%。其他行业用电3.80亿度,增长19.0%。

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年末全区森林面积达2142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8.4%。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均达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6.8%,提高61个百分点;大气和水环境不断改善,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区和绿化模范区。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

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57元,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01元,增长8.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0.40亿元,增长21.9%。

新建成农民安居工程132.6万m2,2.93万名被征地农民入住新居;800余名农村困难教师住房难问题得到统筹解决;890户地震重灾农户落实永久性住房安置。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城镇职工“五险”、农民养老保险、居民医疗保险等各类险种参保总人数达84万人次,增加10万人次。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69万人,同比增长10.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1.14万人,增长8.6%。参加失业保险5.32万人,增长10.8%。参加农村合作医疗34.7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33万人。

残疾人服务中心、区敬老养老中心一期建成投用,区慈善会、红十字会、群团帮扶中心、爱心家园等社会救助机构不断完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广泛开展,全年累计为13万人次提供困难援助;动态管理下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