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5-03 广州市荔湾区统计局

2009年,是中国经济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荔湾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工作部署,带领全区人民团结拼搏,抓机遇、迎挑战,打好“经济、生态、文化、民生”四张牌,实施积极的投资倍增计划,着力调结构、优服务,全区经济呈现由低向高逐步回升,全年实现预期目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格局,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初步核算,200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22.8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0.0%,增速由年初的低速运行转向逐季提升,较好地完成全年经济目标任务。

三次产业比例为0.9:29.4:69.7,第三产业的比例比上年提升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65亿元、153.63亿元和364.60亿元,分别增长-0.8%、9.6%和10.3%。第二、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分别为29.8%和70.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和7.0个百分点。

财税收入

2009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27.18亿元,增长10.4%。其中,营业税和城建税收入增幅均超过全区一般预算收入水平,分别实现收入5.02亿元和4.09亿元,增长均为13.7%。一般预算支出36.13亿元,增长13.1%。

全年实现税收(含国税地税)135.00亿元,增长0.8%,其中国税收入97.19亿元,地税收入37.81亿元,分别增长1.1%和0.1%;全区税收总额自10月起扭转下降趋势,全年实现微增。从三次产业税收情况看,第一、二、三产业税收分别为0.02亿元、86.71亿元和48.27亿元,分别增长-33.2%、7.7%和-9.6%。第二产业对全区税收增长贡献最大,弥补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税收下降缺口。

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按法人在地统计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47亿元,增长1.7倍;按项目在地统计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87亿元,增长64.9%。投资的高速发展态势为2005年以来之最,增长幅度也遥遥领先于广州市其他各区。

从三次产业看,二、三产业投资均实现快速增长。2009年,按法人在地口径,第二、三产业完成投资分别为5.50亿元和84.68亿元,分别增长18.0%和1.9倍;按项目在地口径,第二、三产业完成投资分别为12.45亿元和113.42亿元,分别增长1.1倍和61.4%。

对外经济贸易

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26.93亿美元,下降9.75%。其中,商品出口总额13.76亿美元,下降20.6%;商品进口总额13.17亿美元,增长0.4%。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6.26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7.35亿美元,分别下降27.0%和11.9%。从出口国家和地区看,排前三位的是香港、欧盟和亚洲其他国家(地区),共占全区出口总额的71.06%,其中对香港地区的出口额所占比重(52.94%)最大。从出口商品种类看,排前三位的是船舶及运输设备、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共占全区出口总额的75.64%,其中以船舶及运输设备类所占比重最大,达46.15%。全年新增外资项目58个,增长16.0%,实际利用外资0.62亿美元,增长4.7%,合同利用外资0.50亿美元,下降36.0%。

二、行业发展

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00亿元,下降0.6%。其中,花卉产值5.90亿元,下降2.3%;占全区农业总产值比重为84.3%的花卉产值的下降,直接影响着全区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走势。受广州城建轨道建设及城市化进程征地拆迁影响,荔湾农用耕地正在逐步减少,2009年末,全区耕地面积9035亩,比上年减少600亩。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94.01亿元,增长8.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1.15亿元,增长8.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94.2%。全区工业生产从下半年开始扭转下滑趋势出现逐步加速发展的良好发展势头。

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增长较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18亿元,增长20.8%;实现利税总额105.94亿元,增长7.5%。

全年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完成产值283.39亿元,增长11.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1.9%,拉动工业生产增长7.6个百分点。其中,烟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8.4%和8.5%,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由年初的下降30.4%提高到全年增长4.2%。五大工业支柱行业对全区工业生产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

全区前20名重点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产值320.48亿元,增长8.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1.3%,对全区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71.7%。其中,产值同比增速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主要有广州卷烟二厂、广州造船厂有限公司、广州柴油机厂等9家重点企业。

全年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9.19亿元,增长34.8%。其中,同比增速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企业有东门子电业(53.3倍)、微点焊设备(3.5倍)、阳普医疗(1.6倍)、新展有机硅(50.4%)等4家企业。

建筑业

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建筑业总产值32.31亿元,增长11.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9.58万平方米,下降13.1%;工程结算收入61.29亿元,增长15.3%;工程结算利润3.03亿元,增长6.0%。

国内商业

商业发展势头好。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757.62亿元,增长26.3%。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额1212.45亿元,增长31.9%,比全区平均水平高5.6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1.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销售种类主要有中西药品类、金属材料类、石油及制品类、日用品类和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分别实现销售额285.28亿元、366.67亿元、221.30亿元、103.62亿元和58.16亿元,分别增长18.2%、66.3%、-1.4%、0.6%和19.4%,占全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6.2%、20.9%、12.6%、5.9%和3.3%。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97亿元,增长16.3%,消费需求稳步攀升。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05.38亿元,增长17.0%,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9.8%,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93.2%。从商品种类看,中西药品类、汽车类分别实现零售额98.45亿元和22.90亿元,分别增长19.7%和29.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9.0%和6.7%,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0%和10.9%。

重点企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前20名企业全年实现零售额123.50亿元,增长20.3%,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6.3%。其中,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汽车类和百货类企业零售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是27.6%、5.8%和1.9%,分别增长21.1%、32.2%和5.6%,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2%、10.0%和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