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朝阳市统计局 2010年3月29日 一、综述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施“突破辽西北”和实现“奋战三年,再造朝阳”战略目标,突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工作主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历史罕见旱灾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攻坚克难,奋发图强,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实现5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59.8亿元,增长27.3%;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56.3亿元,增长16.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5724元(折合2303美元),比上年增长17.5%。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1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其中,各项税收31.2亿元,增长22.5%。在各项税收中,营业税8亿元,增长31.8%;增值税3.1亿元,下降29.6%。全年地区税收收入65.1亿元,比上年下降4.6%。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4亿元,增长19.4%;农林水事务支出17.3亿元,增长50.7%;教育支出16.9亿元,增长10.8%;科学技术支出0.9亿元,增长11.8%。 物价指数温和上扬。全年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102.2%,上涨2.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7.2%,烟酒及用品类上升5.6%,衣着类下降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1.2%,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3%,居住类下降3.2%。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8.2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产品价格指数下降10.0%;轻工业产品价格指数上涨1.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 改革和体制创新力度加大。组建龙城新区,为实现区域内资源和要素的有效互补奠定了基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村集体林产权制度配套改革全面展开;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完成。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快,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支撑朝阳经济的产业集群急需扩量提质,引进和建设的大项目还不多,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水资源短缺,生态建设任务艰巨,民生、稳定等工作任重道远。 二、农业 2009年,全市遭受特大旱灾,由于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种植业的部分灾害损失。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现价,下同)208.4亿元,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产值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0.8%,比去年提高了16.9个百分点。全市蔬菜产值57.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27.4%。 粮食大幅减产,保护地发展较快。全市粮食总产量64.6万吨,比上年减产88.8万吨,下降57.9%,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减产较重的一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22.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514.2万亩。粮食与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82.6:17.4。全市棉花总产量542吨,比上年下降50.1%;油料产量5222吨,下降74.3%;水果产量24.2万吨,下降14.2%;鲜切花38032万枝,增长1.4倍。全市蔬菜总产量319.7万吨,比上年增长5.9%;其中棚菜产量193.7万吨,增长7.7%。 林业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完成国家重点工程造林面积98.2万亩,受旱灾影响造林成活率为70%。其中人工造林作业面积37.0万亩,封山育林24.5万亩。其中三北四期工程造林44.9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16.6万亩。全年育苗面积1.4万亩,苗木产量达18681万株。2009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95.6万亩,完成零星(四旁)植树3150万株。 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继续加大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标准畜禽小区建设,推动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畜牧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102.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49.1%。猪、牛、羊、禽发展较快,其饲养量分别达到349.1万头、80.4万头、255.4万只和9596.2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8.1%、9.8%、8.0%和23.8%。全市肉类总产量达42.5万吨,比上年增长11.2%。 农田基本建设如火如荼。在全省2009年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中,我市获市级优秀组织奖,凌源市、朝阳县、北票市获县级优胜单位称号,喀左县获县级先进单位称号。农村饮水安全、灌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建设成果显著。全市各类农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45亿立方米,投入人工3600万个工作日,完成农建工程投资13.76亿元。全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73处,受益人口22.58万人;完成各类农田灌溉工程2583处,为高效农业配水工程2934处,其中保护地小区2183处,畜牧小区751处;完成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130万亩;河道生态工程治理面积2.2万亩,新修堤防280公里。 三、工业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工业系统积极应对,开拓进取,以构建“4+2”产业支撑体系为主要施力点,大力推进接链条、扩规模、促创新、保运营、壮园区、查资源六大行动,全力开展促开工、遏滑坡、保增长各项工作,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全年规模以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下同)工业总产值完成7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10.5亿元,增长24.8%。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实现19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3.1%,增长34.9%;轻工业增加值实现1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增长17.3%。主要特点是: 县域工业持续保持增长,占全市的比重提高。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562.9亿元,增长20.5%,比全市平均增长幅度高4.6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7.4%,比上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已成为带动我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民营工业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完成546.9亿元,增长21.4%,高于全市平均增幅5.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1.8%提高到75.2%;民营企业户数达811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户数的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