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临河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增长37%。基本建设投资成为增长亮点。其中,城市建设投资完成65.7亿元,增长41.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7.3亿元,增长70.9%。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378万平米,增长48.9%;房屋销售面积135万平方米,增长32.1%;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7.3亿元,增长1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7.5%;商贸交通完成投资13.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1.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亿元。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亿元,增长20.3%。其中,城市实现零售额35.97亿元,增长20.8%;农村实现零售额11.53亿元,增长18.8%。从行业分组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2.98亿元,增长6.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0.96亿元,增长30.2%;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76亿元,增长24.3%;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2.8亿元,增长12.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建设加速发展。全年新改建公路1162公里,其中完成农村油路里程162公里。新建公路中,三级以上油路50.5公里,四级通村油路110公里。目前,全区公路总里程3448公里。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增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265.51万吨,增长9%。其中,完成公路货运量1175.02万吨,增长9%;铁路货运量90.49万吨,增长8.5%。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总量1227万人,增长9%。其中,完成铁路客运112万人,增长9.8%;公路客运1115万人,增长8.9%。年末全区共有公共汽车线路9条,拥有公交车111辆,营运里程达到839.5万公里。拥有客运出租运营车936辆。 邮电通讯业稳步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36亿元,增长24.9%。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8.8万户,下降1.1%;移动电话用户47.2万户,增长22.9%;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3.1万户,增长40.9%。 旅游业健康发展。2009年全区共接待境内来临游客89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年末全区拥有旅行社11家,星级宾馆饭店3家,2A级景区1家,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农家林家渔家乐35家,大小景区22家。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支撑增强。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15.33亿元,增长23.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4.42亿元,增长21.1%。企业存款余额达64.06亿元,增长78.9%。各项贷款余额达156.36亿元,增长26.9%。其中,工业贷款余额达18.93亿元,下降4.6%;商业贷款余额达22.8亿元,增长35.2%。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区各类保险费收入2.44亿元,下降0.3%。其中,财产险收入6851万元,增长12.3%;人寿险保费收入1.75亿元,下降4.6%。各类赔款支出8295万元,增长38.9%。其中,财产险给付赔款3860万元,增长15.8%;人寿险给付赔款4435万元,增长87.2%。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迅猛发展。全年共获得授权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金川保健啤酒高科技公司被确定为自治区专利试点企业。全区拥有民营科技企业40家,占全市的67%。其中,金啤高科公司已连续三次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恒丰、维信为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有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中国驰名商标3项,占全市的75%;自治区136工程自治区级科技示范园区1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2个,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全年试验示范新技术35项,引进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21个,新品种推广应用率达98%,示范面积达1.38万亩。 综合技术服务继续加强。全区拥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2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家;地震观测台站2个。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2009年,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9 所,在校学生9.4万人。年末全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6511人,专任教师508人;中等职业学校10所,在校生1.5万人,专任教师582人;普通中学23所,在校生3.6万人,专任教师2122人;小学35所,在校学生3.61万人,专任教师2388人。全区拥有幼儿园50所,入园幼儿8941人,教师700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影剧院1个,文化艺术馆3个,档案馆2个,图书馆2个,报社1家,博物馆3个。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区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1%;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3%。年末全区有线电视用户达10.5万户。全年出版报纸855万份。馆藏图书资料24万册。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拥有卫生机构63个,其中医院10 个,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疾病疫情控制中心(防疫站)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3个。年末拥有标准床位3128张,其中医院204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122人,其中执业医师1606人,药师306人,检验师14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提高。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9年全区启动“全民健身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动;安装完成10万元健身路径设备;完成“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20项。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平稳增长。2009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53.57万人,其中,男性26.99万人,女性26.58万人;城市居民30.77万人,农村居民22.8万人。常住人口总户数为17万户,其中,城市居民10.2万户;农村居民6.8万户。城镇化率达到59.5%。人口出生率为7.6‰,死亡率为3.63‰,自然增长率为3.97‰。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93元,增长15.3%。其中,工资性收入9491元,增长14.6%;家庭经营净收入2067元,增长14.6%;转移性收入2551元,增长14.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下降了2.1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达25836元,增长34.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4亿元,增长2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35元,增长19.2%。其中,工资性收入1338元,增长15.2%;家庭经营纯收入6510元,增长19.4%;非农业纯收入614元,增长17.4%;转移性收入383元,增长31.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下降了3.8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明显。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8.31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7.09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6.15万人,未成年人参加医疗保险9.3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6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9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26万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2.85万人。全年合作医疗累计报销医疗费2951.08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