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绥芬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2010-06-23 牡丹江市绥芬河市统计局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全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俄罗斯政策调整等不利因素,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七大举措”和两项“万人工程”,积极破解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定信心,逆势而上,全力保增长、增活力、重民生、抓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实现稳步回升,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69.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5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2%、11.7%和10.0%。三次产业结构为0.7:16.0:83.3。人均GDP达10846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1.2%,按国家公布的2009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5879美元。

财政税收:全口径财政收入60007万元(不含基金),同比下降40.6%。其中:上划收入24144万元,下降53.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863万元,下降26.5%。基金收入40855万元,比上年增长134.8%。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24838万元(不含基金),比上年增长32.8%。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等重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89.3%、50.4%、30.1%。

全市完成税收总额42562万元,比上年下降50.0%。其中:国家税收17149万元,下降69.5%;地方税收25413万元,下降13.5%。

价格水平:全市城镇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6%,涨幅比上年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0.5%。分类别看呈现“五涨三平”的格局:食品价格上涨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9%、交通通信价格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4%、居住价格上涨0.4%;烟酒及用品、衣着价格和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持平。

劳动就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7506人,比上年末减少8948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1783人,减少8972人;农村从业人员 5723人,增加2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3.6%下降到3.2%。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8927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4651万元,比上年增长8.0%。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309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923公顷。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5000吨,比上年增长23.7%。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1.3%和60.6%,产量分别为1610吨和2755吨。油料产量1822万吨,增长268.8%。蔬菜产量6620吨,下降69.2%。

全年木材采伐3150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8%。实现林业总产值539万元,比上年增长3.1%,增加值实现330万元,增长3.8%。林业生产健康发展。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新发展,无特大火灾发生。在加强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方面,采用生态防治办法,有效地减少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森林资源管理、保持工作继续加强。

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4112万元,比上年增长0.9%,占农业总产值的46.1%,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719万元,比上年增长0.5%。全市大牲畜存栏1328头,比上年下降12.8%。生猪存栏15727头,羊存栏1371只,家禽存栏71428只,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1.6%、0.4%和1.5%。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2054吨,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猪肉1720吨、牛肉115吨,分别增长13.8%、6.5%。全市生猪出栏22935头,增长17.3%,家禽出栏102004只,下降8.4%。禽蛋产量572吨,增长32.4%。

全年水产品产量202吨,比上年增长12.2%。实现渔业总产值188万元,增长23.9%。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27台,增长11.7%,小型拖拉机565台,下降1.2%,大中型配套农具139台,增长7.8%,小型配套农具1140台,增长7.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继续保持56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实现工业增加值2.76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2亿元,比上年下降7.0%。实现利税总额-1902万元,比上年减少1118万元。其中:税金总额为1005万元,减少2963万元;利润总额为-2907万元,比上年增加1845万元。

建筑业:全年建筑企业实现增加值9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8.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7.8%。实现利税总额7517万元,比上年增长122.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65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城镇投资完成36.14亿元,增长1.5%;农村投资完成1.51亿元,增长20.9倍。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完成11.98亿元,增长108.6%;民间投资完成22.05亿元,下降23.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完成2.11亿元,增长99.1%。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51亿元;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6.90亿元,下降26.5%;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9.24亿元,增长52.4%。

房地产业: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67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住宅投资4.65亿元,增长69.7%;商业营业用房2.58亿元,下降23.2%。全市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54.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4.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9%。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部门共完成货物运输总量1119.2万吨,比上年下降2.8%。其中:铁路833.3万吨,下降22.3%;公路285.9万吨,增长264.2%。运输部门共完成客运总量176.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2.4%。其中:铁路64.3万人,下降50.5%;公路112.3万人,增长49.5%。

邮电通讯:邮政业务总量实现3003万元,比上年下降18.0%。电信业务总收入实现10348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9228户,比上年末减少6843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9509户,比上年末增加15064户。互联网宽带用户22239户,比上年末增加679户。

六、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9.31亿元,增长17.7%;餐饮业实现1.28亿元,增长20.3%;其他零售额实现0.6亿元,增长8.9%。

七、对外经济、招商引资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5.0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9.8%。其中:出口10.17亿美元,下降64.4%;进口24.92亿美元,下降16.1%。对外贸易主要特点:一是俄罗斯是我市的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实现18.8亿美元,下降50.2%,占对外贸易总额的53.6%;二是一般贸易继续超过边境小额贸易成为主体,贸易额实现19.12亿美元,下降43.0%,占对外贸易总额的54.5%,其中,出口6.05亿美元,下降71.4%、进口13.07亿美元,增长5.1%;三是边民贸易仍然不适应新环境,出口贸易额实现0.43亿美元,下降83.6%,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2%。全年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出口商品回到了以往的老三样状态,发展困难。出口商品金额较大的品种依次为:服装、机电产品、农副产品、鞋类、旅行用品及箱包、家具、塑料制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鲜、干水果及坚果、蔬菜、玻璃制品、钢材、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锯材等。加快增长的商品依次有:谷物及谷物粉、天然石墨、电子手表、食用植物油、数字式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轴承、变压器、药材等。进口品种中资源类继续表现活跃,进口金额比重大的商品依次为:原油、原木、成品油、铁矿砂、化肥、纸浆、锯材、合成橡胶、初级形状的塑料、牛皮纸、煤等。原油由去年的第二位首次名列第一,煤也栖身于进口大品种行列中,同时铁矿砂发展较快,由去年的第六位升至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