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6-22 福州市统计局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创省会城市新优势,积极扩大内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综  合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0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18亿元,增长1.8%,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66.73亿元,增长12.4%,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01.36亿元,增长9.2%;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2000年,市场物价平稳回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7,其中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9;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8.6,其中市区98.8。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589.23万人,比上年增加6.1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8.49万人,增加3.09万人。

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难点是: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减少,社会投资意愿不强;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增收难度大;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利用外(台)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下岗职工、城镇低收入居民和贫困地区的群众生活仍较困难。

农  业

2000年,福州市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业投入,完成了2000公顷中低产田和6666.67公顷果茶园改造任务;建成18.5公里县(市)城关城防工程;开展了农村电网改造。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50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扶持。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7.42万元,增长3.3%。在种植业产值中,粮食总产量140.38万吨,比上年下降4.6%。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由上年的35.84:64.16调整为29.73:70.27,经济作物生产在结构调整中有增有减,并引进台湾高优瓜、果、蔬菜品种。

加快全国城乡绿化一体化试点工作,造林绿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全年完成造林总面积达3469公顷。

以水产品加工和高优养殖为重点,壮大水产支柱产业。建成连江鲍鱼养殖、罗源三倍体牡蛎育苗及养殖、福清过桥山垦区大弹涂渔养殖等基地。大力发展鲍鱼、大黄鱼、梭子蟹、太平洋牡蛎等高优品种。全市海水网箱养鱼139020箱,其中大黄鱼76890箱;水产品总产量146.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67.3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6.4%。

乡镇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434.99亿元;实现利润47.28亿元,增长11.2%;税金26.85亿元,增长11.0%;出口交货总值251.9亿元,增长11.5%。

工  业

2000年,全市工业继续“抓大放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一化、耀隆等7家企业的改制,对动力机厂等到8家企业实施了重组、关停、破产,关闭了13家“五小”企业。加大对重点支柱行业和名牌产品的扶持力度。“福耀”、“金得利”获得全国驰名商标,46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冠捷电子、中华映管、东南汽车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拉动工业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334.02亿元,增长13.37%;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750.11亿元,增长16.87%,其中国有及控股工业增长14.59%;集体工业增长9.74%;“三资”工业增长8.1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716.30亿元,增长15.48%。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利润大幅增长。2000年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5.49%,企业资产负债率56.1%,实现利税总额54.02亿元,比上年增长34.88%;国有企业基本实现了三年脱困目标。

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6.19亿元,比上年下降6.5%。

贸易、物价

2000年,全市商贸业发展蓬勃旺盛。加快市场盘整与建设,专业市场的辐射力明显提高,市区拥有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61个。大型仓储式超市等新型商业营销业态发展迅速,引进了麦德龙、沃尔玛等著名跨国商贸连锁企业。会展业发展迅速,成功举办了全国汽配交易会、全国日用百货商品交易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大力拓展中西部市场,在长沙、兰州等地举办福州名优新特产品展销订货会,并组织“大篷车”远赴江西等地开展促销活动,提高“榕货”的市场知名度,全年共举办52场全国性、区域性会展活动。大型新型商业、会展业、“假日经济”催活榕城消费市场。2000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16个,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43.13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1.77亿元,增长11.6%,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226亿元,增长12%;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26亿元,增长10.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3.39亿元,增长11.6%;餐饮业营业额41.85亿元,增长13.7%。

固定资产投资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东扩南进”战略,加快金山、鼓山、新店新区建设;全面推进棚屋区改造工程,苍霞棚屋区首批安置房已交付使用;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加大,启动廉租房建设;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房地产一、二级市场交易活跃。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55.01亿元,比上年下降2.2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额51.7亿元,下降42.6%,更新改造投资额26.84亿元,增长6.4%;房地产开发投资额75.85亿元,增长27.8%。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建成金山大桥,完成了琴湖路、东浦路、仓前西路等道路改造、新建,由7个地下通道3座过街天桥组成的五一路、五四路“畅通”工程基本竣工,城市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2000年末,城市道路总长907公里,比上年末增长2.1%;全年新增公交车辆62辆,新辟、延伸线路8条,日客运量达73.8万人次;新增出租汽车256辆。2000年,城市供水能力达113.9万吨/日;新增燃气用户1.74万户,城市气化率达93%。全年城市用电量达45.81亿千瓦时,其中生活用电10.39亿千瓦时。

“创卫”成果得到巩固。加快建设金牛山公园、江滨公园,2000年,城市新增公园面积16公顷,新增园林绿化总面积26.4公顷,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1.86公顷。2000年末,城市园林绿化覆盖总面积3425.7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785.92公顷;拥有公园33座,总面积657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04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25%。

对外经贸

2000年,福州市成功举办了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暨海峡两岸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及第四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州专场等招商活动,加强投资环境建设,推行项目申报代办制和审批督查制,并对投资项目审批过程实行跟踪、督查。扶持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外贸出口,外贸出口实现大幅回升。2000年,全市出口总值27.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三资”企业出口23.50亿美元,增长27.5%;国有外贸出口3.53亿美元,增长43.2%。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95项,协议金额9.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8.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6%;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4646万美元,完成营业额6150万美元。

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强旅游景点建设,充分展示福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拓展福州旅游市场,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年共接待境外旅游人数30.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外国游客10.07万人次,增长35.0%;华侨3.67万人次,增长76.4%;;港澳同胞5.95万人次,增长10.9%;台湾同胞10.33万人次,增长2.8%。

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92.39亿元,比上年增长9.4%。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建成罗宁高速公路罗源段、正在建设罗长高速公路、青洲大桥及机场专用线等工程,外福电气化铁路全线通车。全年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货运量:铁路253.3万吨,比上年下降5.2%;公路5086万吨,增长3.3%;水运1976万吨,下降0.9%;民航2.98万吨,增长16.8%。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客运量:铁路43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7%;公路8446万人次,增长3.4%;水运32万人次,下降30.7%;民航106.54万人次,增长6.9%。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2425.48万吨,比上年增长63.8%。

邮政电信业快速发展。2000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9.18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年末城乡电话用户122.84万户,比上年增长21.9%;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85.10万户和109.32万户;城乡公用电话普及率5.86部/千人,市话普及率20.96部/百人;全市共有7721部IC步电话投用,其中市区4935部。2000年末,全市因特网用户达20.02万户,比上年增长5.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