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新浦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苍梧小学、建国路小学等教育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省“素质教育先进区”创建工作,海宁中学等5所学校荣获省“和谐校园”称号。2009年末,区属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为1654人,普通高中占地面积2.81万平方米;初中在校生9758人,普通初中占地面积33.73万平方米;小学在校生25682人,普通小学占地面积53.19万平方米。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达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各项国家政策。全区投入440万元,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任务,免费为全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课本。安排20.1万元补助268名困难家庭寄宿生,安排10万元补助1000名贫困生。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凡提出入学要求的,按相对就近,全部混校、混班就读的原则,100%安排入学,100%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同时享受政府拨付的公用经费。 科技创新工作亮点纷呈。2009年,全区首次通过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并顺利通过省知识产权示范区验收。全年共完成30个科技新项目新产品申报、开发。这些科技新项目、新产品有6个得到国家科技部、8个得到省科技厅、16个得到市计划立项,已争取到科技部、省扶持资金241万元。其中科技部计划2项:连云港金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基于智能信息技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公安监管协同警务系统、连云港瑞泽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项目——国庆盆菊新品种产业化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计划立项,每个项目各获得45万元扶持资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区完成专利申请量497件,发明专利申请数110件,授权量188件。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奖励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已达 300多人。推动“产学研”联合,先后与省内外10多家大学、9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国家新标准高新技术企业。 八、文化和卫生 群众文体生活日益丰富。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深入开展爱心市民评选活动,涌现出拾金不昧好市民——朱洪树等一批先进典型,市民文明素质、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不断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实现行政村达标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元宵焰火晚会。开展建国60周年等主题系列活动,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36场次。区教育局荣获“全国教育系统歌咏活动优秀组织奖”。加强民俗文化保护,修缮南城城隍庙。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编纂工作。深入开展“和谐文化农村行”系列活动,送戏下乡66场次、图书6000余册。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体育场所实现村(居)全覆盖。区文化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面完成建成区数字电视转换工作,有线电视行政村联网率达100%。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工作,增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云台乡卫生院全科门诊楼、花果山乡卫生院门诊输液大厅正式启用。新浦区行政管辖内拥有卫生机构264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694张,卫生技术人员3695人,其中执业医师1477人,注册护士145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乡镇村覆盖面100%。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99.4 %。完成疾控监督两项制度改革,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等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九、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扎实推进花果山片区、东河新城等新区开发,七一六研究所、连云港师专、工贸学校已启用入住,东河新城市民服务中心主体竣工,体育中心完成主体工程,中药学校、财经学校、职教集团新校区建设有序推进,东盐河景观带完成总体设计。进一步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南极北路片区拆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杰瑞新村、仕方国际等地块改造进展顺利。继续深化绿化工作,积极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全区共实施绿化项目66项,投资1.4亿元,建成特色游园14个,绿地率达37.3%,绿化覆盖率42.8%。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四城同创”。实施清洁环境、美化市容行动,创建省、市“文明示范路”4条,城区形象进一步刷新。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荣获市委、市政府“突出贡献奖”。投入600余万元改善环卫设施,陇海步行街垃圾回收实现自行分离,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实现较大提升。始终保持禁违拆违高压态势,拆除违法建筑6万平方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0人。小区“四位一体”物管继续推进,50%的无物管老小区实现物管正常化。大力整治环境突出问题,淘汰拆除小锅炉140台,整治餐饮油烟污染单位108家。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完成新圩村排口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建成前云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处,扎实推进东海尾水排放通道新浦段工程,配合完成大圣湖备用饮用水源工程,落实蔷薇河饮用水源地综合保护长效管理措施。 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大力推进社区用房建设,新增社区用房5535平方米,41%社区两房面积达到双二百。星级社区创建成效显著,三星级以上社区占全市50%。社区活动精彩纷呈,广泛开展“邻里节”、“家庭才艺展示”、“十佳母亲评选”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创新和谐社区建设新机制,开展“淮海工学院服务社区”活动,首批8名教授与8个社区结对共建。新南街道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星化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淮海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贾圩和西苑社区被评为“省和谐示范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的“新浦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先后有上海、浙江等十几个地区前来参观学习。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加快推进农村康居工程,启动建设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新建农村公路34公里、农桥26座。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完成新沭河治理工程、大浦河调尾工程、通榆河北延工程征地拆迁任务,疏浚区、乡级河道19条。实施“三清四改一绿”工程,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成片造林1.3万亩,四旁植树36万株,发展经济林果6140亩,建成村庄绿化示范村2个、合格村17个。重点清理农村垃圾,完善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1540个。总投资近3000万元的浦南镇5.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目前已进入最后施工阶段。 十、人口、居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有所扩大,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达到45.03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达4.69‰,自然增长率为1.79‰,计划生育率达99.47%,独生子女率76.67%。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58元,增长11.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695元,增长13.7%。 认真落实十件实事。整治达标便民路30条。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落实货币补贴450户、实物配租20户。在全市首创“放心消费直通车”模式,放心消费社区创建经验在全省推广。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加大社会治安防控力度,深入开展防盗抢等系列专项打击行动,严防严控各类违法犯罪。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启动“阳光信访”系统,成立医患纠纷调解中心,大调解、大信访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94件,结案率93%。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扎实开展。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责任制,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09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7382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48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12人,就业再就业培训6256人,职业技能鉴定563人,取证513人,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充分培训2969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01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3.4%。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转移前培训1584人,在岗培训1411人,返乡农民工创业34人,就业524人。完成充分就业社区创建53个,达标率76.7%。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92.6%。 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切实强化部门联动,全面推进扩面征缴工作。全区参加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人数为11693人、25463人、9489人、8646人、12207人。全区征缴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基金分别为4445万元、3469万元、101万元、131万元、550.54万元。乡镇企业职工参保人数达501人,农民工参保人数达819人,个体私营及灵活就业人员新参保人数达6408人,稽查参保职工人数2428人,稽核离退休人数3195 人。社区管理率达100%,档案接收率达100%,数据上传率达100%,上传准确率达100%,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收缴率和清欠率均实现100%。农保参保收入500万元,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2345人,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新增3462人,特殊群体参加工伤保险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91425人。 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全区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2288户5566人,共发放低保金780.18万元,现月人均补差114.6元。全区农村低保共保障740户1623人,共支出低保金194万元。低保动态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区新批低保家庭223户,545人、解除保障311户、795人、调整保障金额67户,做到“保障对象有进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城市贫困群众的临时补贴和临时救助全面落实。全年安排临时救助金5万元,共对34户低保边缘群众和低收入人群给予适时救助,救助资金达4.6万元。建立了普惠性节日慰问补助机制。2009年“两节”(元旦、春节)期间,对500余户低保边缘家庭发放了价值300元的节日慰问品;每个低保家庭节日补助金达到200元/人。对全区符合救助条件的504名重度残疾人进行救助。发放重度残疾人救助金101.41万元。 说明:1、本公报除个别统计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外,其余全部为年度定案数据; 2、公报中所有价值量指标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