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顺昌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思路,抢抓机遇、积极作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努力攻坚克难,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县经济形势总体保持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2亿元,增长5.9%,对GDP贡献率为8.6%;第二产业增加值15.21亿元,增长16.5%,对GDP贡献率为43.0%;第三产业增加值19.07亿元,增长15.7%,对GDP贡献率为48.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3.1:34.1:4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1万元,比上年增长13.6%。 二、工业与建筑业 全年全社会工业实现总产值42.50亿元,增长20.3%,增幅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其中87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7.11亿元,增长22.5%,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全年五大支柱产业共实现产值31.82亿元,增长7.5%,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5.7%。其中,食品保健品产业实现工业产值3.18亿元,增长98.1%(现价,下同);建材产业实现工业产值9.47亿元,增长33.0%;竹木产业实现工业产值6.24亿元,增长2%;化工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0.30亿元,下降13.2%,电力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64亿元,下降8.6%。 全年轻工业实现产值4.36亿元,比上年增长50.5%,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总量的11.7%;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产值32.7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总量的88.3%,轻工业发展较快,产值增幅比重工业高41.7个百分点。 全年非公有工业实现产值28.76亿元,增长13.7%,产值增量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的84.7%,拉动规模工业产值现价增长10.5个百分点(全年规模工业现价产值增长12.4%)。 全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9家,实现产值10.14亿元,增长19.5%,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总量的27.3%,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全县有福建省幸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天和木业有限公司、福建省顺昌富宝实业有限公司、福建榕昌化工有限公司、福建省顺昌宏丰钢铁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金弘钢缆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产品获“福建名牌产品”。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县级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1.18亿元,增长58.0%。 三、农 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05亿元,增长6.2%。其中,农业产值7.32亿元,增长6.0%;林业产值4.56亿元,增长8.5%;牧业产值1.93亿元,增长4.0%;渔业产值1.51亿元,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2亿元,增长3.0%。 全年粮食总产量7.85万吨,增长4.5%,其中稻谷产量6.39万吨,增长4.3%。全县烟叶种植面积1.36万亩,增长60.6%,产量2059吨,增长67.3%。 全年食用菌总产量5911吨,增长31.1%,其中工厂化栽培白雪海星菇产量达3082吨,增长69.2%。 全年全县竹笋干产量达6414吨,增长3.5%;油茶籽产量1301吨,增长1.9%;板栗产量1178吨,比增4.1%;山苍籽产量139吨,增长2.2%。 全年全县造林总面积3.3万亩,幼林抚育面积17.8万亩,木材采伐21.6立方米,下降0.1%。毛竹采伐12万根,篙竹采伐872万根,分别增长22.1%和23.2%。 全县年末生猪存栏6.5万头,增长4.8%;家禽存栏50.88万只,增长7.0%。产量分别为8414吨、1614吨,分别增长7.6%和14.0%。 全年全县渔业产品产量5293吨,增长3.7%,其中螺旋藻产量265吨,增长6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9亿元,增长21.1%,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4.04亿元,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68亿元,增长29.3%;房地产投资完成1.36亿元,下降31.3%;农村投资完成5.05亿元,增长26.7%。 全年完成工业项目投资7.4亿元,增长8.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工业投资完成5.84亿元,增长3.9%,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6.1%。 全县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89个,比上年的150个增加了39个,增长26.0%;其中新开工项目174个,比上年增加53个,增长43.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施项目个数77个,比上年增加14个,新开工项目66个,比上年增加23个。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7.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达9.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6万平方米,增长65.3%。截止12月末,全县商品房空置面积9463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2.0%。 五、消费品零售和居民消费 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7亿元,增长14.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2.81亿元,增长13.0%;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49亿元,增长23.2%;其他行业零售额0.18亿元,增长9.8%。分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零售额14381万元,下降3.5%,住宿餐饮业企业的零售额373万元,增长7.0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531元,增长6.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45元,增长6.6%。 六、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6481万美元,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3754万美元,增长5.0%。按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568万美元,增长58.2%。全年实现外贸出口2794万元,增长5.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公路营业性货物运输周转量39673万吨公里,旅客运输周转量17898万人公里。铁路客运量23.6万人,比上年增加3.0万人,货运量154.3万吨,比上年增加29.2万吨。公路客运量295万人,货运量175万吨。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量12046万元(包括邮政、电信、联通、移动和铁通),比上年增长14.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49万户,移动用户12.96万户,互联网用户12234户。 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17.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2%,其中外国人、港澳台同胞146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03亿元,比上年增长81.4%。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财政总收入3.01亿元,增长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3亿元,增长12.2%。全年税性收入为1.36亿元,增长9.6%;非税性收入为0.37亿元,增长22.6%;税性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78.3%。在税性收入中,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同比仍为负增长外,其他几项主体税收已实现正增长。其中,营业税3818万元,增长22.5%;个人所得税729万元,增长33.3%。全县财政总支出4.55亿元,增长20.8%,重点保障了教育、社会保障、环境和农林水事务等有关民生的支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