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6-01 延安市统计局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居住、食品类、衣着价格明显上涨;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烟酒及用品价格小幅回升;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小幅回落。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49个(包括19个协议转合同项目),总投资52.38亿元,引进资金51.13亿元,其中履约项目134个,总投资41.51亿元,引进资金40.39亿元,履约项目到位资金16.39亿元,合同项目履约率为89.9%。签订招商引资协议项目50个,总投资21.36亿元,引进资金20.41亿元。

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全市旅游市场不断优化,来延安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有力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81%,旅游综合收入25.61亿元,增长26.0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财政实力跨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60.37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加上上划中省11税全市财政总收入148.15亿元,增长38.08%。地方财政支出82.9亿元,增长47.0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5.73亿元,增长60.35%,支援农业支出增长6.66%,教育事业费、卫生事业费分别增长30.22%和46.31%,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40.42%。

金融业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95.15亿元,比年初增加85.65亿元,增长27.0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86.57亿元,增加30.24亿元,增长19.34%。各项贷款余额201.03亿元,比年初增加23.6亿元,增长13.28%,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12.65%。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62.47亿元,现金支出975.45亿元,货币净回笼12.98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保险费收入达3.22亿元,比上年增长8.81%,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65亿元,增长1.02%;人寿险保费收入1.57亿元,增长14.0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成效显著。2006年末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7个,其中县级10个,市级7个;获得国家专利27项。实施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66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8项;市级31项;全年申请专利78件。

教育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2006年末全市拥有大学、中学、小学2392所。大学在校生13651人,比上年增长2.0%,当年毕业3367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1.39万人,增长1.71%;小学在校生22.3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318人。幼儿园216所,在园幼儿达6.45万人。教育投入继续增加,2006年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达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30.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651人;文化馆(站)185个,从业人员637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68人,藏书45.86万册;剧场、电影院14个,从业人员172人。拥有卫星电视地面收转(单收)站22472座,增长16.64%;电视覆盖率96.58%,广播覆盖率94.66%。《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65期,共计1204.5万份。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9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1个;床位683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6529张;卫生技术人员772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6622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达到1347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8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市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杯4樽,银杯3樽,铜杯3樽。金牌90枚;银牌87枚;铜牌104枚。全市共有体育场所14个,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7%。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总人口稳步增加。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15.0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4.38万人,增长2.08%。全年出生人口为20499人,死亡5970人。出生率为9.59‰,死亡率4.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6‰。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2006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698人。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153人。环境监察大队15个,监理人员380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10.01亿元,增长1.18倍。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增加,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425元,比上年净增加230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净增加1029元,增长13.8%;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404元,增长16.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86.57亿元,比年初增加30.24亿元,增长19.34%,年末人均存款8764元,增加1344元。

社会保障工作明显加强。2006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6.89万人,比上年增长0.96%;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2.8万人,增长6.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17.42万人,增长10.88%。2006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26个,床位941张。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城乡居民为18.77万人,其中城市5.98万人,农村12.79万人分别增长7.36%和13.19%。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或月快报数;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增加值均为现价,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为公安年报数;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局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

4、人均指标所用的人口数为公安户籍人口数;

5、农民人均纯收入取自市农牧局农经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