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增势强劲,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政府完善了《伊春市鼓励外来投资优惠政策》和《伊春市引荐外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组织了赴南方三省一市和五省一市招商引资活动,参加了第十五届哈洽会、上海科博会和黑龙江(香港)活动周,举办了第四届中国黑龙江(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使外贸进出口成效显著,招商引资额成倍增长。据商务部门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为5227万美元,增长18.6%。其中:出口总额4600万美元,增长13.5%;进口总额627万美元,增长76.8%。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973万美元。在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945万美元,下降14.1%;外资企业出口3024万美元,增长7.7%;私营企业出口612万美元,增长3.2倍。在进口中,国有企业进口13万美元,下降77.9%;外资企业进口587万美元,增长1.2倍;私营企业进口26万美元,下降20.3%。实际利用外资628万美元,增长2.4倍。 森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全市以森林生态旅游和休闲渡假游为总体定位,使森林观光、渡假、漂流、滑雪等旅游产品成为全市优势旅游项目。加快了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经营,借助外力求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200.7万人次,增长66.3%,实现旅游收入4.3亿元,增长59.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638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4.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715万元,增长13.8%;基金收入2923万元,增长16.2%。地方财政支出159113万元,同比增长7.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52450万元,增长6.9%;基金支出6663万元,增长16.2%。 金融形势比较稳定。据金融部门统计,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75634万元,比年初增加99127万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87303万元,增加40339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17102万元,增加111505万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98193万元,减少14487万元。其中,短期贷款686562万元,减少22915万元;中长期贷款191544万元,增加13447万元。年末货币累计净投放116242万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据保险部门统计,全年保费收入35599万元,增长24.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35万元,增长0.2%;寿险保费收入31364万元,增长28.2%。支付各类赔款及保证金4747万元,下降10.8%。其中,财产险赔款2063万元,下降6.5%;寿险赔款及保证金2684万元,下降13.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本专科招生496人,在校生1924人;成人高等学校2所,本专科招生667人,在校生1396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所,招生2301人,在校生6352人。高中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普通高中13所,招生6564人,在校生18508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40.77%。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05%以下。全市初中学校83所,招生11753人,在校生55892人。普通小学237所,招生11933人,在校生7692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1.78%和0.05%。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9人,在校生18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4104人。全市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31068人次。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据人事部门统计,2004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810人。其中事业单位9474人,企业单位32336人。 科技实力增强,经费投入加大。2004年全市实施科技项目47项,其中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项,经费支出60万元;省重点科技项目17项,经费支出355万元;市级重点项目29项,经费支出184万元。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2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3项。全年受理专利18件,授权专利10件。技术市场活跃。全市共签定技术合同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39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继续健康发展。据文化、广播、卫生及体育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艺术馆)18个,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44.8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中波发射机6部,中波发射机功率39.5kw。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机8部,电视发射机功率17kw ,有线电视用户11.8万户,广播覆盖率为96.66%,电视覆盖率为98.36%。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19个,其中市级2个,县区级17个,共存档案16.1万卷,3463件,已开放建国前档案1587卷,建国后档案31404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83个,床位4866张。其中医院37个,床位4402张;卫生院16个,床位337张。卫生技术人员5402人,其中医生2349人,护师、护士1868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个,卫生技术人员288人。妇幼保健机构9个,卫生技术人员146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6 个,床位337张,卫生技术人员336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4年,参加全国和省级运动会。共获得奖牌130枚,其中金牌56枚、银牌45枚、铜牌29枚。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26名。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1568万元。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据环保部门统计,2004年,市级和一县一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03人。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31人。自然保护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6个,生态示范区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12447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2.6%。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为30533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261509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120405公顷。环境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建设项目“三同时” 执行率为100%。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个,总投资480万元。 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有96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已建成烟尘控制区79个,总面积114.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40个,总面积104.4平方公里。城市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全年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天数为348天。城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55.6%,城市居民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全市人口持续下降。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 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295726人,比上年同期减少7811人,下降0.6%。其中农业人口174988人,占总人口的13.5%;非农业人口1111688人,占85.8%;未落户常住人口9050人,占0.7%。男性人口653983人,占总人口的50.5%;女性人口641743人,占总人口的49.5%;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96‰,人口死亡率为4.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 单位从业人员增加,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30266人,比上年末增加4561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60702人,减少470人;集体单位从业人员34746人,增加3865人;其他单位从业人员34818人,增加1166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177元,比上年增加257元。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据市城调局市区百户居民调查显示,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63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和不固定工作劳动人群收入分别增长10.2%、25.7%和40.3%。2004年,由于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施“一免两补”政策等原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创历史新高,达3391元,比上年增加530元,增长18.5%。其中,种植业拉动人均收入上涨19.9个百分点,牧业拉动上涨0.6个百分点,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拉动上涨2.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3.3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793人,安置就业再就业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5.4%。有257634名职工(含森工一次性安置)和89364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率为100%。有192341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市收养性福利机构34所,床位750张,收养人员700人。其中,民办敬老院30所,床位300张,收养人员300人。城镇服务设施250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1个。全市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13.3万名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救灾、救济和低保资金到位率100%。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815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20万元。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4亿元,竣工面积31.6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8.09平方米。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数据不含农场系统。 3、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三次产业结构按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了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