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潼关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10-04 渭南市潼关县统计局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交通系统完成货物运输量149.3万吨,货物周转量11752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129.1万人,旅客周转量9341万人·公里。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9942户,比上年减少4138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08807户,比上年增加18718户。全年完成电信业务量6918.01万元;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280.43万元,其中,函件191277件,报刊发行5779份,邮政储蓄年末存款余额27859万元。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商品消费市场活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0528.9万元,较上年增长20.46%。其中,县的零售额37419.9万元,县以下零售额13109万元;批发零售业41444.4万元,住宿和餐饮业4577.5万元,其他行业4507万元。

对外贸易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县当年签定合同外资金额7692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00万美元。

七、财政 金融 保险业

财政收入支出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7268万元,比上年增长36.16%。其中,增值税201万元,营业税1424万元,企业所得税205万元,个人所得税185万元,资源税52万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2040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1220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4510万元,比上年增长42.97 %。其中,农林水利业支出5822万元,文化体育传媒业支出1181万元,教育支出10632万元,医疗卫生支出3011万元,环境保护支出1062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647万元,一般公共服务业支出9007万元。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1113万元,比上年增长25.06 %,其中,企业存款28606万元,比上年增长75.43%,个人存款237892万元,比上年增长20.31%。各项贷款余额112272万元,比上年减少0.06%,其中,农业贷款52619万元,较上年增长35.89%,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1331万元,比上年增长579%。全年累计现金收入1163919.41万元,累计支出1165506.34万元,累计净投放现金1586.93万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各类财产承保金额137485万元,人寿保险承保金额4908.8万元。全年财产保险理赔金额304万元,人寿保险理赔金额94.42万元。

八、科技 教育 文化 卫生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组织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8个。其中“农业科技创新芦笋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列入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瘦肉型二元种猪标准化繁育推广”项目列入省级星火计划;“铜综合开发利用”列入市重大科技专项,“水果、杂果技术项目”、“高效畜牧技术”列入市星火计划。申报专利11项,发明专利5件,外包装专利6件,完成了市上下达专利申请量任务。

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积极实施农村初中进城工程。代县政府起草了《潼关县农村初中进城工程实施方案》和制定了《教育局农村初中进城工程过渡期学区划分方案》。租赁原47军教导大队闲置营房成立了潼关县第三初级中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今年投资300万元,新建城关二中教学楼师、生餐厅、师生厕所各一幢;投资260万元,对城区城关一中、城关二中、城关中心小学、北极小学四所学校取暖设施进行改造。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00万元。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实施“蛋奶工程”。一年来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及时免费发放380万元教科书;拨付教育经费586.1万元;补助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共计78.2万元;我县享受“蛋奶工程”的学生数已达6874人。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9%。年末全县拥有教师人数1778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753人,小学专任教师1025人。2009年高考“二本”上线人达323人,中考成绩稳中有升,500分以上38人,排名我市前列。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潼关县民间艺术团、黎明民间艺术团先后参加了华山岳庙《天地华山》、西安“天地社火”等演出排练,极大的宣传了我县“古战船”、“背芯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了我县美誉度及影响力。建成了文化资源共享潼关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5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3个和农家书屋30个,组织开展了“姚青杯”、“庆祝建国60周年·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篮球友谊赛及各乡镇10家“自乐班”戏曲展演等文化活动,组织创作了《情满大坡,绿满塬》、《魔女舞》、《四支队伍一面旗》、《杨震颂》等一系列戏曲、歌舞、快板娱乐作品,极大的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县文化馆共备藏书144000册。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全县年末拥有医院、卫生院13所,卫生技术人员649人。其中,医生240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409人。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10.5万人,参合率达93.5%,比08年增加0.7个百分点,19268人次享受了合作医疗补助,补助金额446.39万元,人均补助1419.1元,超出08年1070元。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县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53.5万元。工业二氧化硫排放39.89吨,工业废水COD排放量130.56吨,工业废水治理处理能力达1.06万吨/日,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100%,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在低水平线上。据1‰人口抽样调查,全县常住人口(指年内在本县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在本县登记为常住户口而年内离开本县半年以上的人)153600人;人口出生率为10.29‰,死亡率为6.10‰,自然增长率为4.19‰。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2226人,比上年增加175人,工资总额21214.6万元,比上年增加2037.7万元,人均年工资17537元,比上年增加1613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24元,比上年增加614元,增长2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17元,增长23.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 237892万元,比上年增20.31%。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年末城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0162人,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3602人。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13588人,已参加失业保险10129人。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6606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565人,农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数达8120人,全县支付低保资金1320.75万元。全县6691人参加了住房公积金统筹,比上年新增725人,共统筹住房公积金1276.77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